讀古今文學網 > 行為主義 > 第九講 我們的人類習慣 >

第九講 我們的人類習慣

它們怎樣產生?我們如何維持和如何丟棄它們?

行為主義者代之以記憶問題的是根椐無練習期間技能保持了多少,失去了多少來談論一個特定習慣的保持力的。我們不需要「記憶」這個術語,因為其中交織著哲學和主觀的內涵。

左起:巴甫洛夫,G.V.Anrep,B.Babkin

巴甫洛夫(右二)及其狗的條件反射實驗。

1913年,華生認為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主要是控制腺體分泌的機理,直到1916年,華生才 承認巴甫洛夫的理論具有普遍意義。

引言:在上一次講座中,我們把人類的嬰兒時期置於一個無助的和不穩定的發展狀態中。這一時期,由於所有的組織(條件反射)還處於非習得的(unlearned)活動中,因此人類的組織還不能抵禦相當野蠻的侵犯。如果我們把1歲孩子的發展與1歲猴子的發展相比較,我們就會立刻為這種比較所吃驚。

1歲的猴子到處衝撞,到處跳躍,用長而尖的聲音發出如同父母般的成熟的哭聲。由於它不能與其父母爭奪食物,所以它採取了各種欺騙行為。如果有敵人來襲擊它時,它就會逃到角落裡,尖叫並扯上一根木棍,或者是盛水的盤子,這時它的父母會放下它們自己的食物去營救幼猴,而幼猴就會立刻停止尖叫,衝到食物槽那裡盡可能多地偷取食物。如果在拿到食物但來不及逃走的話,它父母回來之後,就可能引起爭奪、撕咬,甚至擊倒幼猴的情形。看到1歲的猴子,使人不禁想起那些年僅12歲但卻老於世故的報童的言行舉止。相比之下,1歲的嬰兒仍從母親的胸脯或奶瓶那裡獲取所有的食物,他們只會咿咿呀呀,根本不會說出任何言辭;他們也只能靠爬行來移動,或者依靠部分傢俱支撐來直立移動。一些成人不得不為保護他們而進行戰鬥。這似乎已經是一個事實——有機體進入動物系列的層次越高,他們就越來越多地依靠習得的行為。

儘管人類的初期是無助的,但卻能慢慢地成為一種在動物王國十分獨特的生物。人類的獨特之處主要在於行為的三大系統的巨大發展:1內臟或情緒(visceral or emotional)習慣的數目、靈敏性與準確性,這我們在前兩講中已經討論過了;2喉部或言語(laryngeal verbal)習慣的數目、複雜性和完美性,這將在下一講中討論;3動作習慣(manual habits)的數目和完美性,我們將在本講進行討論。

我希望你們能夠像我一樣,對人類形成手指、手、臂、腿和軀體習慣所具有的巨大的能力始終保持一種驚奇。在前幾講,我已經稱這一系統為動作習慣系統(system of manual habits),我們將繼續運用這一術語。我們必須弄清「動作」一詞包括軀體、腿、手臂和腳的組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