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行為主義 > 哪些因素使孩子們發笑? >

哪些因素使孩子們發笑?

引起孩子大笑和微笑的情境以同一方式被記錄下來。引起發笑的通常原因按順序排列如下:

1被逗樂(遊戲式穿衣,撓癢等)。

2奔跑、追逐,與其他孩子玩耍。

3玩玩具(一隻皮球特別有效)。

4與其他兒童戲鬧。

5注視其他兒童戲耍。

6作一些嘗試,結果導致順應(adjustment)(例如使玩具配對,或者使一些裝置拼合或轉動起來)。

7在鋼琴上發出聲響,多少有點像音樂;用口琴發出聲響;唱歌;敲打器物等。

能夠引起笑聲和微笑的情境共羅列了85種。撓癢、遊戲式穿衣、輕柔地洗澡、與其他孩子嬉鬧以及逗樂是引發笑聲的最常見的情境。這裡,若想討論這些微笑反應在何種程度上形成無條件反射,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形成條件反射幾乎是不可能的。人們需要注意這樣的事實,根據操縱情境的方式,以及孩子們的內部機體狀態,同樣的刺激有時可能會引起笑聲,有時卻會引起啼哭;例如,儘管孩子們在洗臉時,或者在洗澡時,浴室裡發生的啼哭聲總是占支配地位,但是也有可能引起笑聲。在某種場合,引進一支口琴會引發笑聲,從而改變房間的沉悶氣氛。當孩子們按通常的程序進行穿衣時,例如拖呀、拉呀、扭曲和翻轉等,這時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啼哭,而假如使穿衣過程有點兒遊戲性質,這時微笑和笑聲便會取代啼哭。不過,我們還應當注意這一事實,當孩子們正在做他必須做的事情時,我們往往十分輕易地把逗樂兒童一事做得過頭了。我曾經見過被這種方式寵壞了的孩子們所經歷的痛苦,由於初來乍到的保姆被召喚進來給孩子洗澡、穿衣、餵食或把孩子放到床上去時,未能順從孩子要求逗樂的意願,結果導致孩子在痛苦中哭泣。

儘管我們的實驗結果顯得不很完整,但是我們已經足夠深入地說明:人們可以十分容易地取代家庭中引起啼哭的大量情境,使這些情境反過來引起微笑(而且一般是笑聲),就有機體的新陳代謝的一般狀況而言,這種有節制的取代毫無疑問是合適的。此外,當我們通過連續的觀察,充分瞭解到兒童環境中的癥結是什麼時,我們可以重建他們的環境,從而阻止那種不利於兒童的結構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