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行為主義 > 詹姆斯關於情緒的內省觀點 >

詹姆斯關於情緒的內省觀點

大約在40年之前,詹姆斯使情緒心理學遭受了一次挫折,直到現在它才剛剛開始恢復元氣。在詹姆斯時代之前,達爾文(Darwin)有一個更合情合理的觀點。生理學家蘭格(Lange)也接近了正確的道路。這裡,我引用了一段蘭格關於「悲傷」的著名話語:

這個傷心的人是如此顯露其外表特徵的:他行動遲緩,步履蹣跚,拖著腿,垂著手。由於喉部和呼吸肌群的無力,他的聲音微弱,毫無共鳴。他一直坐著,沉浸於自我和沉默之中。肌肉的正常張力或潛在的神經支配顯著地被削弱了。頸部彎曲,垂著頭(因傷心而垂下),腮部和頜部肌肉鬆弛,使臉看上去又窄又長。下巴垂著,嘴張著。眼睛看上去很大,這是眼部括約肌麻木的結果。但是,眼睛部分地被垂下的上眼皮所遮蓋,這是因為上眼皮的提肌不中用的結果然而,整個自主運動器官(voluntary motor apparatus)的虛弱(所謂的動物生命之器官)僅僅是悲傷生理學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幾乎差不多重要,並且從結果來說甚至更為重要的是屬於運動器官的另一分支,也就是非自主的或器官的肌肉(involuntary or organic mus-cles),特別是那些在血管的內壁上發現的肌肉,它們的作用是通過收縮來減小血管的內徑。這些肌肉和它們的神經一起組成了血管運動器官(vaso-motor apparatus);在悲傷中,扮演著與自主運動器官相反的角色。血管肌肉不像麻木的自主運動器官那樣,而是比往常更強烈地收縮,導致身體的組織與器官貧血。這種缺血的直接後果是臉色蒼白和身體蜷縮,並且蒼白的臉色和扭曲的面貌等特徵與面部的鬆弛聯繫在一起,成為悲傷的受害者的獨特容貌。而緊接著表現出來的憔悴模樣來得太快,不能歸因於營養失調和損耗後未經補償。皮膚缺血的另一個常見結果是感覺寒冷,並且身體發抖。悲傷的固有症狀是對冷敏感,難以保持溫暖。處於悲傷之中,內部器官毫無疑問與皮膚一樣貧血。這當然不能直接看到,但是許多現象證明了這一點,它就是各種分泌液的減少,至少這類現象是可以觀察到的:嘴發乾,舌頭發黏,有苦味感等,這些都是舌頭乾燥的結果[苦悲(bitter sorrow)—詞很可能源出於此]。這類事件發生在哺乳期婦女身上,造成奶水減少或者徹底枯竭。有一種最常規的表現,它明顯地與其他生理現象相反,那就是哭泣。哭泣伴隨著大量的淚水,紅腫的眼睛,還有鼻黏膜分泌的增加。

考慮到蘭格是在行為主義產生之前進行研究的,我們認為他的理論朝著正確的方向;至少這是一個觀察的結果。它產生了對組成一組反應的不同反應部分的客觀描述,總體上我們稱之為「悲傷」。

再者,讓我們引用一下達爾文對恐懼的描述:

這個被嚇著的男人首先像一座塑像般站著,一動不動,屏住呼吸,或者蜷縮著,似乎本能地不想被人看到。心跳快速而猛烈,它突突跳著,敲打著肋骨。但是,它是否能比往常更有效地工作,以便傳送大量的血液到身體的各個部分,著實令人懷疑;因為皮膚在早期的衰弱中變得蒼白,這種表皮的蒼白,不管怎樣,很可能大部分地或者全部地歸因於血管運動中樞受到諸如促使皮膚小動脈收縮之類方式的影響。皮膚在一個人感到巨大恐懼時會受到明顯影響。我們看到一種奇異的現象,汗水隨即從皮膚中湧出。這種汗水的流出是極為明顯的,然後皮膚表面冷卻下來,最後變成一身冷汗;而當汗腺處於活動的正常興奮狀態時,表皮是熱的。皮上毛髮也豎起,表層肌肉顫抖。與受到干擾的心臟活動相聯繫的是呼吸的加快。唾液腺出了問題,嘴巴變得乾燥,而且經常一張一合。我也注意到,在輕微的恐懼下,有強烈的張口趨勢。最顯著的症狀之一是身體的每一部分肌肉都發抖。這首先表現在嘴唇上,由於這個原因,也由於嘴巴的乾燥,聲音變得沙啞或不同或可能完全失聲。當害怕增強到極度的恐懼時,我們看到在所有強烈情緒下都會產生的各種現象:心臟狂跳,或者幾乎停跳,接下去是昏厥;臉色死般地蒼白;呼吸沉重;鼻翼張得很大;嘴唇抽搐;深陷的面頰在顫抖,喉部不停地吞嚥;眼睛睜著,眼珠突出,盯著恐怖的目標,或者眼珠不停地轉動。瞳孔據說放到極大,身體的所有肌肉可能變得僵硬或發生痙攣。手交替地鬆開和握緊,常常伴隨著哆嗦。手臂伸出,像是要擋住駭人的危險,或者盡力伸過頭頂。哈根諾爾(Hagenauer)先生曾經在一個感到恐懼的澳大利亞人身上看到了後一種行為。在另外的情形下,存在一種突然的、無法控制的、輕率的想逃跑的傾向;它是如此強烈,以至於最勇敢的士兵也會突然地驚慌失措。

引述門特加扎(Mantegazza)對恨的描繪:

腦袋向後縮,軀體向後退;手向前伸,像是要去抵擋所恨的對象;眼睛瞇起或緊閉;上唇提起,鼻子收緊——這些都是基本的迴避動作。然後,威脅的動作,諸如:緊皺雙眉,怒目圓睜,齜牙咧嘴,咬牙切齒,張嘴吐舌,握緊拳頭,揮動手臂,用力跺腳,氣喘吁吁,咆哮叫喊,結結巴巴,聲音顫抖,吐唾沫。最後是,不同的混合反應和血管運動症狀,全身發抖,嘴唇、面部肌肉、肢體和軀幹等部分痙攣,自虐行為(如咬拳頭或指甲),冷笑,臉色一陣紅一陣白,鼻翼張大,怒髮衝冠。

你可以在所有這些描述中看到一個對情緒反應中發生之事的系統觀察。這裡,我需要說清楚的是:我並不希望通過引用這些作者的話語來暗示我同意他們的理論觀點。我之所以引用它們,僅僅是想表明,他們意欲客觀地觀察處在情緒狀態中的人們。

老一輩的生物學家的方法是接近真理的,但是詹姆斯卻完全不一樣,他在這些摘錄上註解說:「所有這些描述的結果使得情緒的描述性文字成為心理學中最為冗長乏味的部分之一。它不僅是冗長的,而且令你感到它的細分出來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杜撰的,或者是不重要的。它那自命正確的樣子是在欺騙。」他尋求一個公式(formula)——一個詞語的容器,在這個容器中,他可以投入每一種獨立的情緒。用他的比喻來說,他想捕捉一隻下金蛋的鵝,「然後」,他說,「對每隻鵝所下的蛋的描述則是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