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行為主義 > 第七講 情緒(Ⅰ) >

第七講 情緒(Ⅰ)

情緒領域及其某些實驗研究的概況

事實上,在過去的20年中,弗洛伊德派和後弗洛伊德派(post-Freudian)發生的數量驚人的著述足夠裝滿一個大房間。但是,行為主義者在如此大量的文獻中找不到任何中心的科學觀點。差不多十多年前,行為主義者開創了他們自己的研究。當他們的研究開始產生結果時,他們才明白可以簡化情緒問題,並且應用客觀的實驗方法來解決它。既然大多數人掌握的是詹姆斯的情緒「理論」,那麼就讓我們從他開始。一旦指出詹氏觀點的缺陷,將很容易使你相信,行為主義者在該領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等方面都作出了真正的貢獻。

1916年華生的「新生兒抓握反應」實驗

1920年「小阿爾伯特」實驗


華生的實驗對像主要是新生兒。他後來的暢銷書《行為主義旳幼兒教育》應該得益於這些實驗。

哪些情緒是我們與生俱來的?

我們如何習得新的情緒?

我們如何失去舊的情緒?

前兩講表明,現時的本能心理學觀點與行為主義者的實驗結果是不一致的。那麼能否更好地澄清現時的情緒(emotions)概念呢?一個課題,除非它與本能有關,否則就不會比情緒獲提更多的筆墨。事實上,在過去的20年中,弗洛伊德派和後弗洛伊德派(post-Freudian)所發表的數量驚人的著述足夠裝滿一個大房間。但是,行為主義者在如此大量的文獻中找不到任何中心的科學觀點。差不多十多年前,行為主義者開創了他們自己的研究。當他們的研究開始產生結果時,他們才明白可以簡化情緒問題,並且應用客觀的實驗方法來解決它。既然大多數人掌握的是詹姆斯的情緒「理論」,那麼就讓我們從他開始。一旦指出詹氏觀點的缺陷,將很容易使你相信,行為主義者在該領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等方面都作出了真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