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行為主義 > 活動流取代詹姆斯的「意識流」 >

活動流取代詹姆斯的「意識流」

你們中間的大多數人一定對威廉・詹姆斯關於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那一經典章節十分熟悉了。我們都十分喜歡那一章。不過,今天看來,像舊式的公共馬車已經不適應現代的紐約第五大道一樣,詹姆斯的這種提法也已經和現代心理學大大脫節了。舊式的公共馬車固然是別緻的,但是它已經讓位於更加有效的交通工具。在這篇演講裡,我想給你們一些替代詹姆斯經典貢獻的東西;儘管不很別緻,卻更符合事實。

我們已經回顧了關於嬰兒早期行為的許多廣為人知的事實。讓我們用一幅圖解來描繪人類結構日益複雜的整體。由於某些原因,這種描繪將是十分不完整的。首先,我們在圖解上只能顯示那些活動中的一些活動。其次,即使圖解上有足夠的空間,由於我們的研究還不夠完整,我們也無法描繪一幅合適的圖解。最後一點,我們在這幾篇演講中還沒有討論人類內臟的和情緒的資質,他的操作習慣和語言習慣。

可是,暫且不管以上這些缺陷,讓我們想像一下一個完整的生活圖解吧——永無休止的活動流,開始於卵子的受精,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更加複雜。我們實施的有些非習得性行為是短命的一這些非習得性行為在活動流中只佔一點點時間——例如吮吸和非習得的抓握動作(與習得的抓握和操作動作相對而言),大腳趾的伸展動作(巴賓斯基反射)等等,然後便從活動流中永遠地消失了。設想一下在生命的長河中較晚出現的其他一些行為,例如眨眼、月經、射精等等,它們在活動流中保持下去——眨眼動作保持到死亡;月經維持到大約45~55歲,然後消失;男性的射精行為可以保持到70~80歲,甚至更長。

但是,最為艱難的是設想一下每一種非習得的行為在出生以後不久便形成條件反射——甚至包括我們的呼吸和循環。設法記住,手臂、手、軀幹、腿、腳和腳趾的非習得性運動迅速地組織到我們穩定的習慣中去,其中有些行為終生保持在活動流中,其他一些行為只保持一個短暫時間,然後更永遠地消失了。例如,我們2歲時的習慣必須讓位於3歲和4歲的習慣。我想花整整一個晚上談論一下人類活動的這幅圖解。它可以借圖解形式迅速地為你們提供心理學的整個範疇。行為主義者研究的每個問題,在這明確的、實質性的、可以實際觀察到的事件流中均有某種形式的定位。它還為你們提供了行為主義者的基本觀點——也就是說,為了瞭解人類,你必須瞭解他的生活史。它還最有說服力地表明了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生物學的一個明確部分。

在我們的以下兩篇演講中,我們將會看到,在行為主義者的手裡,人類情緒的遭遇是否會比本能的遭遇更加好一些。

簡略的圖解表明了某些人類活動體系(action systems)日益增長的複雜性。黑色的實線表示每一活動體系非習得的開始。虛線表示每一體系如何通過條件反射而變得複雜起來。

圖6-1 人類活動日益增長的複雜性圖解

有些體系顯然沒有改變。它們終生存在於活動流中,而不增加其複雜性。

上述圖解既不完整又不正確。唯有達到徹底的發生學研究,該圖解才能作為對不同年齡嬰兒的行為予以期望的衡量尺度。

行為主義的歷史可追溯到笛卡兒(R.Descartes,1596—1650),他曾聲稱動物是無意識的,否定了動物的意識,試圖對身心作機械主義的解釋。

這張笛卡兒的手繪稿意在說明人類松果腺指導下的意識反射。

拉美特利(J.O. LaMettrie,1709—1751)則更進一步,認為人類行為的自動化與動物的相同。

孔德(A.Comte,1798—1857)認為唯一有效的知識是那種具有社會性,而且是可以客觀觀察的知識。這種傾向波及到心理學,促成一種新心理學的產生。它拒絕談論「意識」、「心理」等心靈主義概念,而只注重那些看得見、聽得到和摸得著的東西。它既反對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也反對研究意識的手段是內省。

羅意德・摩根(C. Lloyd Morgan,1852—1936),是早期行為主義者的主要人物之一,認為在研究中不能直接地形容動物的心理過程。圖為羅意德・摩根的狗(名叫托尼)正在學習開門栓。

動物心理學直接導致了行為主義的產生。動物學家和生理學家雅克・洛布提出向性運動概念,用以說明動物行為。按照向性理論,動物反應是對刺激的直接作用的反應,沒有必要用意識的術語來解釋它。擁護洛布的學者甚至撰文建議放棄一切心理學名詞,如感覺、記憶、學習等。而代之以客觀的名詞。洛布的大部分動物生理實驗是在伍茲霍爾的海洋生物實驗室(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 in Woods Hole,如上圖)完成的。

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發展了一種機械的學習理論。他只注意外顯的行為,而極少參照意識或心理過程。他堅信心理學必須研究行為,而不應研究心理元素或意識經驗。由此,他在研究動物的學習現象時避免使用「觀念」等術語,而用「刺激」、「反應」等術語來解釋學習。

以卡特爾(J.M.Cattell,1860—1944)為代表的機能主義者主張心理學應把注意力集中於行為而不是意識。例如,卡特爾在1904年世界博覽會上發言時說道:「我不相信心理學應該只限於研究意識。在我看來,我或我的實驗裡所做的大多數研究工作幾乎都與內省無關。」華生曾在該會上聽到過這個發言,他後來的主張與卡特爾這個發言之間具有很多相似性。
一些早期的學者,在達爾文(C.Darwin,1809—1882)倡導的理論影響下,相信人類和動物都有完善的本能。華生在本書中說:「我讀了達爾文的若干文章。這些文章對成人的恐懼行為給予了很好的描繪。在他的描述中,我們看到大量先天的和後天的因素構成了有機體的恐懼行為。」

巴甫洛夫(I.Pavlov,1849—1936)證實了能用生理學術語來表述動物的高級心理過程,從而使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更大的客觀性。這種影響反映在行為主義發展上,主要表現為把條件反射作為行為的基本元素,為行為研究提供了可以操作的具體單元。行為主義者抓住了行為這個單元,並使它成為研究的核心。
生理學家劉易斯(C. H.Lewes)書中的這幅消化系統圖,吸引了巴甫洛夫的研究興趣。

巴甫洛夫(右二)與同事一起給狗做手術。

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影響。華生認為,狗可以通過訓練建立條件反射,人也有類似的情況。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繫,再根據條件反射原理加以強化,使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起牢固的關係,就可以預測、控制和改變人的行為。

1920年,華生及其助手羅莎莉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了後來成為心理學史上著名的實驗一一小阿爾伯特實驗(The Little Albert experiment)。這個不朽的實驗最初發表在《實驗心理學》(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上,成為心理學中最具爭議的實驗之一,被記載在許多教科書中。

該實驗揭示了恐懼可以通過刺激而產生。當阿爾伯特9個月大時,可以毫不懼怕地玩弄一隻大白鼠(見圖1)。可是,有一天正當阿爾伯特伸手去觸摸那隻大白鼠時,華生在一旁用錘子猛敲鋼棍,發出巨響。阿爾伯特被嚇得猛然跳了起來,跌倒在床上,但並沒有哭叫。此後每當孩子伸手觸摸大白鼠時,華生便敲擊鋼棍,孩子便猛然跳起然後跌倒,繼而哭泣(見圖2)。一周之後華生又讓阿爾伯特玩弄大白鼠,這時阿爾伯特對它還有膽怯,不敢上前去接近大白鼠(見圖3)。當大白鼠用鼻子嗅他的左手時,他立刻把左手縮了回去。後來他伸手去摸大白鼠的頭,可還沒有碰到,便又把手縮了回來(見圖4)。此後,阿爾伯特不但懼怕大白鼠,而且對其他毛乎乎的東西也產生了恐懼:兔子、狗、皮大衣、絨毛玩具娃娃,還有用海豹皮做的衣服外套和棉花(見圖5),哪怕並沒有任何鋼棍敲擊的聲音。

華生在本書中寫道:「阿爾伯特是哈瑞特・萊恩(Harriet Lane)醫院一個護理人員的兒子。他從出生起就一直住在醫院裡,而且是一個妙極了的『好孩子』。在與他相處的幾個月中,我們從來沒有看見他哭過,直到我們做了實驗以後!」

1930年華生有一段著名的言論(即「一打嬰兒」的名言):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華生認為,行為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加以控制的,只要確定了刺激和反應之間的關係,就可以通過控制環境而任意地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為。他是典型的「環境決定論」。根據這一理論,犯罪心理和行為的形成與發展,是人在不良的環境中不斷學習、訓練的結果。但這一理論過分誇大了環境的作用,而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華生因此也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

早在1908年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期間,華生就為動物心理學界定了一個純客觀的、非心理主義的研究方法,他開始用行為主義的方法來取代當時的心理學,他的觀點很快受到了學術界的歡迎。1915年,華生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

1925年,華生出版了其代表作《行為主義》(Behaviorism),深入淺出地向讀者宣傳他的行為主義觀點。華生在本書中對本能、情緒、思維等,都用客觀的刺激—反應術語進行討論。其主要觀點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行為而不是意識,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是客觀觀察而不是自我內省,心理學的任務在於預測和控制行為。華生藐視傳統,破舊立新,反對心靈主義心理學和機能主義心理學,創立了行為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一書就是行為主義的最好概括。
華生離開科學界後,並沒有完全中斷學術研究。除了出版數本心理學普及讀物外,華生獲得勞拉・斯皮爾曼・洛克菲勒紀念館(Laura Spearman Rockefeller Memorial)的一筆研究基金,其中部分用於繼續進行兒童情緒生活的研究。圖為勞拉・斯皮爾曼・洛克菲勒的墓地。

華生找到赫克希爾基金會(Heckscher Foundation,如圖)作為施展研究的場所。那兒大約有70名年齡在3個月到7歲的兒童。因為該基金會不允許完全控制這些孩子,而且由於常發生無法避免的傳染病,華生的研究經常不得不停下來。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主體思想是從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的機能主義學派的觀點進一步發展而來的。華生在《行為主義》一書中就多次引用詹姆斯的言論。

在華生之後,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等。斯金納被稱為「徹底的行為主義者」。

著名的斯金納箱。斯金納的思想在當代的教育心理治療中被廣泛應用。
繼斯金納之後,行為主義則以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為代表。他的「波波玩偶實驗」最為著名。

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繫在20世紀20年代風行一時,且深刻地影響了心理學的進程。美國心理學界公認,自行為主義心理學問世後,有很長時間,美國心理學家很少不是實際上的行為主義者。例如,愛德華・托爾曼(Edward C. Tolman,1886—1959),克拉克・赫爾(Clark L.Hull),坎特(J. R. Kantor),吉伯特・賴爾(Gilbert Ryle)等人皆是行為主義者。

1905年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化學實驗室的師生合影,後排站立者左起第四個為愛德華・托爾曼。

郭任遠(1898—1970)中國現代心理學家。1918年留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心理學,曾得到愛德華・托爾曼教授的賞識。1921年發表《心理學應放棄「本能」說》(Giving up instincts in psychology),此文鋒芒不僅直指心理學權威麥獨孤,而且也觸及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

1923年,年僅25歲的郭任遠回國任上海復旦大學副校長,1925年創辦心理學系(如圖)。他在校內外演講,介紹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經上海各報刊發表,廣為人知曉。

以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它直接促進了對心理學的應用。心理學應用範圍之廣、涉及領域之多不勝枚舉。從政府機關到學校,從工廠到實驗室,尤其在醫院的應用更是不計其數。

[1]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心理學實驗室裡工作的瑪格麗特・格萊・布蘭頓(Margaret Gray Blanton)夫人為我們提供了關於這一課題的最佳資料[《心理學評論》(Psychological Review)第24卷,p. 456]。

[2]有些因素必須注意,並予以追蹤。吮吸大拇指、手指頭和手在許多嬰兒身上都有所表現,而且往往持續到兒童期後期,除非對這種習慣很明智地加以處理,否則它將存在。十分穩定地使用一隻手或另一隻手,這是通常發生的情況,但不是始終發生的情況。任何人都會期望未被吮吸大拇指的手在操作物體方面會迅速地變得更加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