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行為主義 > 三、行為主義的概念辯歧 >

三、行為主義的概念辯歧

華生認為,行為的所有方面,包括情感、情緒、思想等,都必須用客觀的刺激—反應術語進行討論。有鑒於此,他按照他的基本論點發展他的心理學。

1. 本能。華生斷然否定人類本能的存在。他認為,人類行為中所有那些似乎像本能行為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在社會中形成的條件反應。那些看來像遺傳的東西,大抵都依賴於在搖籃中就進行的訓練。行為主義者不願意說:「他繼承了他父親作為一名優秀劍客的能力或才幹。」他願意說:「這個孩子確實具有他父親那樣細長的身體,相同類型的眼睛……他的父親非常寵愛他,當他1歲的時候,父親就把一柄小劍放在他手裡,在他們一塊散步的時候,父親談論怎樣舞劍,怎樣進攻和防守,以及決鬥的規則等等。」一定類型的構造加上早期的訓練就能說明成人的成就。華生由於把訓練和學習看成理解人類行為發展的關鍵,從而成為一個極端的環境主義者。

2. 情緒。華生認為,情緒不外乎是身體對特定刺激發出的反應而已。刺激可以引起身體的內部變化和外顯反應。每一種情緒都涉及內臟和腺體發生的變化。情緒是內隱行為的一種形式,其中潛伏的內臟反應是很明顯的,例如出現脈搏、呼吸、臉色的變化等。這裡,華生放棄了對情境的有意識的知覺過程和情感狀態,聲稱情緒能用客觀的刺激情境、外顯的身體反應和內部的內臟變化來解釋。他的一個著名研究是查明了刺激可以引起嬰兒的情緒反應,並發現了他信以為真的三種基本情緒:恐懼、憤怒和愛。恐懼是由高聲和突然失去支持引起的,憤怒是由身體運動受到阻礙引起的,愛則是由撫摩皮膚、搖動和輕拍引起的。人類所有其他的情緒反應都是通過條件作用過程,從這三種基本情緒反應中建立起來的。這些基本的情緒反應通過條件作用就可能同起初不能引起它們的各種環境刺激聯結起來。

3. 思維。華生主張「外周思維論」(peripheral thinking theory),而反對「中樞思維論」(central thinking theory)。在他看來,思維像人類機能作用的所有其他方面一樣,必須是某種感覺運動的行為。思維的行為必定是內隱的言語運動。因此,言語的思維被歸結為無聲的談話,這種無聲的談話包含著在外顯言語中學會的肌肉習慣。這些肌肉習慣在兒童長大時就變得聽不見了。在我們學會了說話以後,思維就完全成了默默的自言自語。華生指出,這種內隱行為大部分集中在喉、舌的肌肉上。思維的同義詞就是「喉頭習慣」,喉頭被認為是「思維的器官」。除喉頭習慣外,語言或思維還以手勢、皺眉、聳肩等為中介,它們把對情境的外顯反應像征化了。行為主義者為了尋求內隱言語運動的客觀證據,試圖在思維時記錄喉、舌的運動。這些測量揭示了被試在思維時的部分時間(而不是全部時間)內的微弱運動。與此相類似,對聾啞人的手和指頭的測量,也揭示了思維時出現的運動。然而,連帶發生的事件並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維時有輕微的肌肉收縮,並不足以證明思維就是輕微的肌肉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