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幸福課:不完美人生的解答書 > 真實生活的質感 >

真實生活的質感

按:活著本是一件自然而美好的事,但有些人卻需要經常給自己找理由,勸說自己好好活著。這封答讀者信想跟你探討,活著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陳老師:

您好!我是一個家庭幸福、夫妻和睦、孩子可愛(兩歲)、工作穩定、本科學歷、熱愛生活的女青年。我也沒有抑鬱症。

我生活中看上去挺努力的。不努力的部分是因為懶惰。我對生活還蠻好奇的,讀書、學習外語、學習專業以外的學科、玩遊戲、練習廚藝、養狗。我也有一些朋友,但沒有一個能讓我說出這樣的話:

「我每天都在勸自己好好活著。」

「只有活著,才會有各種各樣的可能!」

「人生沒有意義,人生的意義就是去找出意義!」

「覺得沒有意思,是因為我視野太窄,懂得太少!」

「父母養我那麼多年,老公對我付出那麼多,孩子那麼小,我死了,他們怎麼辦?」

「明天一定會有好事的,起碼巧克力還是甜的!」

「我過得已經很幸福了,我根本沒有理由尋死!」

「死會很疼,很痛苦!」

「電視劇還沒看完……」

「活都活了……」

「不要想這個,馬上想想別的事……」(我能在十秒內讓自己注意力轉移,嗯,工作的時候也可以)

甚至是:「死過人的話,老公會很難處理這套房子……」

平均每天至少會想到三次。記錄過自殺干預熱線、網站;看到自殺的新聞,覺得他們很可惜、不應該;除了超速駕駛、開車時故意走神、騎摩托車的時候亂捏剎車以外,沒有嘗試過其他行為。

其實我平時還是常會感到愉快,也很想得開。無論多麼不可思議的乃至變態的人或事,我都覺得很無所謂,完全可以理解,甚至覺得為這樣的小事費神有什麼意思呢。

我總有一種「古來萬事東流水」之感。我不過是在完成應該完成的任務,盡該盡的義務。我很容易沮喪,沮喪的理由也莫名其妙,包括人類會滅亡、宇宙會熱寂、吃了的巧克力會變成翔……

期待自己死於很酷的意外,火山噴發和海嘯最佳。至於噎死什麼的……還是讓我好好活著吧……

我那麼努力地想要活著,那麼我根本不想自殺,對吧?只不過是偶爾情緒低落,矯情罷了。

我很希望得到陳老師的回復,但您可以永遠都不用回復。這樣一來,我今天勸自己的理由又多了一個:

「我給一個很棒的心理學家發了咨詢郵件呢,我為了活著又做出更多努力了。」

「還沒等到回復呢,死什麼死……」

漾漾青溪

凌晨1點

漾漾青溪:

你好。我有一個好朋友,是個抑鬱症患者。因為我是一個心理咨詢師,她就有這樣的便利,經常來咨詢我該怎麼做。我嘗試教過她一些簡單的、被很多實驗證明有效的心理干預方法,包括「留意和記錄生活中的好事」「識別並反駁自己的消極想法」等。這些方法被設計出來的初衷就是努力讓人活得更積極一些。她很認真地做了,但效果似乎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

她還是經常會想到死,想死的時候,就會跟我說:「你看,我已經努力這麼長時間了,我都已經贏了這麼多次了,我就不能休息一下,讓自己輸一回嗎?」

我無言以對,沉默了很久,只好跟她說:「如果你真的決定要放棄了,請你提前告訴我,好讓我有心理準備。」

我從幾年前開始學習積極心理學。我經營的知乎專欄和公眾號都叫「幸福課」,也是這個原因。正如這個分支學科的名字,「積極」心理學一直在強調研究人的積極面,也在傳遞這樣的價值觀:人應該積極、幸福地生活。但有時候,真實的人生問題,是複雜而艱難的,不同於心理學中任何一個簡單的理論模型。擺出積極的姿態容易,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卻難。於是就有人問我:「老師,我能不能不積極?」「我能不能不幸福?」或者「我能不能不努力活著?」

我知道問這些問題的人,也並非不想要幸福——誰又不想呢?只是,「不幸福的生活」更接近他們所理解的生活真相。「不願積極了」,也更像他們眼中真實的自己。

我覺得,人的自由意志,人做選擇的權利,是要大於積極和幸福本身的。所以,我所理解的積極生活,不是「應該」,而是「想要」。它從來只是一個選擇,有時候,還是一個很艱難的選擇。

更年輕的時候,我也偶爾會想到死。最好的死法,當然是世界末日,這樣大家都公平了,我們也不用背負「選擇死」的責任了。再長大一點,想死的心倒是少了,「生活這麼麻煩,不如放棄算了」的想法,還會經常有。

可為什麼又沒放棄呢?

我的理由,和你勸說自己的理由是一樣的:父母、親人和孩子。我的理由,和你勸說自己的可能又有些不同:這些理由從來沒停留在頭腦的理念裡,而是存在於生活的觀感中。重要的不是我知道這個道理,而是我能感覺到它們。

我女兒今年快兩歲了。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她晃晃悠悠地邁著還不穩的步伐,撲閃著大眼睛繞過桌子,抱著我的大腿,一邊把小腦袋埋在我的大腿上,一邊用稚嫩的聲音叫「爸爸」。我的妻子是我大學時的同學,年輕的時候,我們一起經歷過很多艱難的歲月,現在才稍微有了些家業。我的每一個糟糕的決定,她都與我共擔。我的來訪者,他們願意信任我,每週付錢來跟我訴說他們的生活苦惱。我的一些讀者,比如你,願意給我來信,願意讀我的文章。我打心眼裡希望他們過得好,這讓我覺得自己的存在有價值。

是啊,又有什麼理由放棄呢?

也許你直覺到的「人生沒有意義」是對的,有時候我也這麼懷疑。但只要你所處的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是真實的,你就有理由選擇相信一些東西。因為你不是一個人。

著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詹姆斯年輕的時候,也經常想到去死。他思考了很多哲學理念,想幫助自己從抑鬱症中擺脫出來。在一個糟糕的冬天,他對自己說:

「我喜歡自由的自主權,喜歡別出心裁的行動,我不去小心翼翼地等待客觀世界對我們的註釋和決定我們的一切。自殺看上去是展示我的勇氣的最有男子氣概的方式。現在,我要把這種選擇自殺的自由意志再進一步,不但以這個意志來行動,而且還要相信它,相信自己的真實性和創造力……生活需要去經歷,去受苦,去創造。」

這是他對自由意志的豪言壯語。不過,最終,把他從抑鬱症中拯救出來的,不是這些理念,而是人。通過與人打交道,他終於結束了哲學臆想症般的自省。34歲的時候,他結婚了。他從穩定的感情中尋找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平和。

緩過來後,詹姆斯說,普通而乏味的生活之外,需要一些野性而原始的東西來平衡,否則,人很容易陷入虛無和對生命意義的無端猜忌。我猜這種野性而原始的東西,應該是感覺上的,是與生活真實質感的直接接觸,是流動在我們身上的情感。

你說的「古來萬事東流水」的感覺,其實佛陀也有。你從這種想法中看到了虛無,並因此沮喪。相反,佛陀卻從中看到了豐盛和解脫。在一行禪師寫的佛陀傳記《故道白雲》裡,佛陀已經垂垂老矣了。他的皮膚已經有了很多皺紋,腳上的肌肉也鬆軟無力了。那時候佛陀已經決定,在三個月後入滅。他和侍者阿難陀最後一次爬上了靈鷲山。在山邊,望著夕陽緩緩落下,佛陀說:「阿難陀,你看,這靈鷲山多美!」

縱使落日轉瞬即逝,也無法消解它那刻的美。不信的話,你也可以去爬一次山,看一次日落,感受一下這種生命最原始的美。

祝幸福快樂!

陳海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