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幸福課:不完美人生的解答書 > 「敏感內向」的標籤承載的是自我懷疑和不安 >

「敏感內向」的標籤承載的是自我懷疑和不安

很多人說自己敏感內向時,並不會仔細去想敏感內向具體的含義。也許他們心裡會有關於敏感內向者模模糊糊的印象,但主要想表達的,是「我不好」,而且是不被人群認可和接納的那種「不好」。

「好」與「不好」的評價,常常跟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近年來,有一些歐美的作者,寫了幾本像《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內向者的優勢》這樣的書,努力為敏感內向者正名。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敏感內向者在西方相對弱勢,可能與西方開放、外向的主流文化有關。出於對東方文化的美好想像,他們天真地認為在遙遠的東方國度,比如中國或日本,人們會把敏感內向視為一種優勢和美德。殊不知,至少在我的童年,敏感內向同樣被視為一種性格缺陷。

記得我小時候,父母就經常憂心忡忡地跟我說:「你這孩子這麼內向,將來要吃虧的。」

在他們的詞彙裡,內向、敏感、老實是一個意思,經常混著用。

他們說這話的時候,通常是在我因為害羞沒跟遠方親戚打招呼,不好意思跟小朋友搶玩具,或者沒人家跑得快、跳得遠的時候。我當時並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對「內向」這麼在意,但一點兒都不妨礙我為此羞愧得無地自容。

後來我才逐漸明白,在他們對「內向」的擔憂背後,有對無能的恐懼。在我父母成長起來的那個年代,所有的生活資源都是體制分配的。你必須跟組織、跟人群搞好關係,離開人群,你根本沒法生活。上學要托關係,看病要托關係,連我們家裝個電話,也要到電信局找關係。有時候,「關係」並不是客觀需要,而是心理需要。他們總覺得,有關係和沒有關係,內部人和外部人,是有區別的。

而外向就意味著,你會認識很多人,有很多「關係」,當然就能如魚得水了。

因為資源有限,人們總需要擺出一副爭強好勝的架勢,才不至於吃虧。城市這樣,農村也一樣。誰家地分得多了少了,位置好了壞了,都需要你提高嗓門嚷嚷,以顯示「我不是好欺負的」。這背後隱含的假設是:世界是危險的,搞好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只有夠狡猾、會「來事」的人,才能「混得好」,而這些人無一例外,看上去都很「外向」。

於是,很多敏感內向者是在父母「你怎麼這麼內向,將來要吃虧」「你這麼老實,將來要被人欺負」「你要學著外向一點」的評價中長大的。一旦他們認同了父母的這種評價,他們也就不自覺地認同了這套說辭背後關於世界危險和自己無能的設定,他們的內心深處就會生出很多不安。

這不像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無數成功的敏感內向者。豐富的精神生活不再是孱弱的標誌,想像力和創造力變得跟人際交往一樣重要。社會對敏感內向者正變得越來越寬容和友好。也許到我們的下一代,敏感內向就會脫離「無能」的社會評價,變成才能的標誌。

敏感內向作為性格標籤的含義是會變化的,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有一段時間,我跟好朋友松蔚老師和阿春老師一起做了一個叫《心理學你妹》的播客節目。那節目一直做得有一搭沒一搭的,既沒設計,也沒準備,經常陷於停播的危機。節目還有一些聽眾,完全是因為有他倆的才華撐場。他們一個提供心理學的歪理邪說,一個提供妙趣橫生的奇人逸事,我的功能主要是講常識、被取笑和冷場。

我發現,他們的才華大部分得益於他們的敏感。看起來,我們生活在同樣的世界中,但實際上,他們能夠注意和加工大量很可能被我忽略的信息,並賦予這些信息以意義。這種敏感讓他們有些焦慮,也帶給了他們獨特的才華,這簡直是藝術家的天賦。

遇見他們以前,我一直覺得自己就是那種敏感內向的人。遇見他們以後,我開始暗自嘀咕:我這也算敏感內向嗎?也許應該像他們這樣才華橫溢才算吧?是不是其實我自己挺不敏感的,只是我自己還不知道?

這事很有意思,我媽從我上小學就開始叨叨我內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也一直把敏感內向當作自己的性格缺陷,並為之苦惱。直到最近,因為逐漸瞭解了敏感內向的優勢,尤其在心理咨詢中體會到敏感內向的好處,我才慢慢接受了自己是一個敏感內向的人。

可是通過和他們這一番比較,我居然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敏感內向了。如果是在我為敏感內向苦悶的青春期,這也許會是一個好消息。可我剛剛找回一點兒做敏感內向者的感覺,居然馬上又被否定了。這就像在考試,考卷挺難的,你好不容易找到點思路,吭哧吭哧做了一半,監考老師過來說:「對不起,發錯試卷了,你應該做外向人要做的那張……」

到底發生了什麼?我想,是因為我們的關係創造了一個情境、一個場,就像一個微型的社會。在這個小社會裡,敏感內向成了才華的代名詞,而外向成了粗糙和平庸的代名詞。唯一沒變的,是我仍然經常自我懷疑。正是這種自我懷疑,讓我一度覺得自己敏感內向,如今又讓我暗暗覺得自己不夠敏感內向。

這麼說來,內向和外向作為性格標籤,本身的含義其實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重要,它們更重要的功能,是表達人們的自我懷疑和不安。

在一個外向文化佔優勢的社會,敏感內向正是這樣一個標籤。而假如有一個內向文化佔優勢的社會,那「外向」也極有可能會成為這樣一個標籤。那時候,那些現在因為敏感內向而自卑的人,可能轉而就要關心怎麼才能讓自己變得更敏感內向一些了。

所以,這麼說來,敏感不敏感,內向不內向,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我們怎麼看待這種標籤,我們怎麼處理標籤背後的懷疑和不安,才真的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