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幸福課:不完美人生的解答書 > 把我們從拖延的泥潭中拯救出來的,是愛 >

把我們從拖延的泥潭中拯救出來的,是愛

很多人覺得,在和拖延症的鬥爭中,他們彷彿分裂成了兩個自我:上進、正義的自己和墮落、邪惡的自己。上進的自己經常責備墮落的自己,而墮落的自己,則經常無地自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內疚和自責就這麼產生了。

我們樂於看到自己的內疚和自責,是因為我們本能地以為內疚和自責是我們對抗拖延的朋友。我們相信,當屈從誘惑或者開始拖延時,需要有一個嚴厲的聲音對我們提出批評——就像孩提時父母和老師所做的那樣。所以成功學和勵志小品的口號從來都是:「想成功嗎?那就對自己狠一點。」我們自然覺得,自己之所以拖延,就是因為對自己不夠狠,於是我們更加自責。

可誰又不是一邊內疚,一邊拖延著呢?

內疚和自責能用於抵抗拖延是一種錯覺。通常的情況是,我們在上一次拖延中對自己的態度越嚴厲,下次拖延就越嚴重。內疚和自責會讓我們陷入「放縱——自責——更嚴重的放縱」的惡性循環。內疚和自責會降低我們的自尊,讓我們覺得自己懶惰、一事無成,進而破罐子破摔。內疚和自責也會帶來更多的壓力,而壓力會讓我們更容易屈從誘惑。

那怎麼辦?如果不對上次拖延感到內疚,我們有什麼辦法來抵禦下次拖延呢?難道真像網上段子說的,當那個墮落、邪惡的自己說「別學習了,出去玩會兒吧」,那個上進、正義的自己也要跟著說「好啊,好啊」才對嗎?

也許真該這樣。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中講到,和我們的常識相悖,當人們屈服於誘惑時,不讓他們感覺到內疚,相反,讓他們感覺到快樂,居然能夠增加人們抵禦誘惑的能力。因為相比於內疚,自我諒解反而更能增強責任感。一旦擺脫了內疚和自責,我們反而能夠思考為什麼會失敗,而不是簡單地把原因歸於自己的無能,我們也不用消耗大量的心理資源去安撫內心的挫敗感了。這樣,我們反而有更多的心理資源增強自控力,在和誘惑的戰爭中重整旗鼓。

通常我們認為意志力是戒律、規條,是理性的東西。可是談著談著,我們卻談到愛了。事實上,要增加自控能力,同樣離不開愛和自我憐憫這些更感性、更柔軟的東西。

現在,讓我們來做這樣的想像:

想像你有一個孩子。他已經盡力了,卻因為貪玩的天性沒有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再想像你是這個孩子的爸爸或媽媽。你會怎麼教育這個孩子呢?你覺得這個孩子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教育呢?

孩子需要的,不是嚴厲的批評,當然也不是放縱,而是那種帶著愛的規範,慈愛而堅定。堅定是不忘目標和方向,慈愛是能夠原諒和接納,畢竟,他只是個孩子。

你就是那個孩子。你也應該成為自己慈愛而堅定的「父母」。告訴自己,自己只是一個凡人。接納自己的不足,愛自己。在拖延之後,用自我激勵代替自我譴責,提醒自己能夠做得更好。同時,不把上一次的拖延看作需要償還的欠債,而把它看作一個結束。帶著新的目標輕裝上陣,重新出發。因為說到底,要把我們從拖延的泥潭中拯救出來,還得靠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