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 > 定律四:多一隻心靈之眼,看破關係的迷霧 >

定律四:多一隻心靈之眼,看破關係的迷霧

一個人怎樣對你,反映著他的內心。

你怎樣對一個人,反映著你的內心。

這叫投射。

一個人怎樣對你,可能是被你教會的。

你怎樣對一個人,可能是被他教會的。

這叫認同。

投射與認同,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動機制,是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相互影響的主要途徑。

所以,不必將關係中發生的事情簡單地歸到自己身上或他人身上。相反,我們應該多一隻心靈之眼,學會從內在關係的角度上審視自己和對方。

前面一節,講述了心靈成長的第三個定律,其中講道,我們所謂的人格是一個人的內在關係模式,即「內在的小孩」與「內在的父母」的關係。並且,這個內在關係模式基本在6歲前形成。

那麼,第四個定律就是,這個內在關係模式是我們與他人、社會乃至世界相處的基石。簡而言之就是,童年時,我們怎麼與父母相處,長大後,我們就怎麼與其他人相處。

不過,這個相處模式也有變數。某一時刻,在某個關係中,你會以「內在的父母」自居,而將「內在的小孩」投射到對方身上,而在另一時刻,你或許以「內在的小孩」自居,而將「內在的父母」投射到對方身上。並且,你在將自己內在關係模式向外投射的時候,關係的另一方,也在做同樣的事情。

這就是人際互動的主要方式。

這裡所說的互動,不只是我們與其他人的言語互動,還有來自潛意識的信息互動。相對於意識層面的言語互動,潛意識的信息互動更重要。

這也不只是我們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人的互動,還包括我們通過書本、網絡和電視等媒介與其他人的互動。這也不只是我們與人的互動,還有我們與其他生靈乃至大自然的對話。

在這所有的互動中,內在關係模式都是基石。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你的內在關係模式一直恆定不變。相反,與其他人、與社會和與自然的每一個互動都是機會,即促進你心靈改變的機會。當然,這也常常蘊含著風險,每一個互動都可能把你的心靈拉進黑暗。

如果只討論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可概括為一句話,即關係並非兩個人的事情,其實是兩個內在關係模式的互動。

要認識這樣的互動,我們就需要多一隻心靈之眼,能夠在必要的時候跳出來,並從一個近乎旁觀的視角審視一下你與他人的互動遊戲。

他為什麼喜歡羞辱同學

與人相處時,我們需意識到,我們面對著的那個人,並非一個簡單、單一的人。其實,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關係,即這個人的內在關係模式。

並且,這個人與你相處時,一定會玩投射的遊戲。要麼,他會把他內在關係模式中的「內在的父母」投射給你;要麼,他會把他的「內在的小孩」投射給你。

這幾乎是必然的。

所以,我們應知道,一個人怎樣面對自己,其實反映著這個人的內心。他怎樣對待你,其實反映著他「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相處模式。

有一天,在一家餐館吃飯,餐館的服務員和我聊天時講到,有兩個男孩常來這個餐館吃飯,男孩A一身名牌,顯然家境很好,男孩B有些寒酸,顯然家境一般。

不僅如此,男孩A還帥氣、高大,而且學習成績似乎更出色。總之,他似乎在各個方面都比B顯得出色一些。

女服務員說,也因此,A趾高氣揚,總是很無情地對待B,一會兒說,你怎麼能用手拿著比薩吃,簡直就是原始人嘛!一會兒又說,你怎麼這麼笨,吃飯的樣子真是難看。最後,該結賬了,A看似豪爽但其實很尖刻地說:「我知道你很窮,當然是我結賬了。」

「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勢利!」女服務員感慨道。

「那是因為他們生活在勢利的家庭。」我對她解釋說。

可以推測,A的家庭缺乏平等觀念,他的父母和家人不僅瞧不起別人,他們在家中也會彼此製造壓力,要是誰在某一方面不夠「優秀」就會被瞧不起。這使得A的心中形成了「挑剔的內在的父母」常瞧不起「不夠優秀的內在的小孩」的關係模式。有了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後,A就會把它帶到任何關係中,B只是被他選中的一個而已。

他先在家中習慣了被挑剔

A看似很在乎優秀不優秀,但是,他很喜歡與B這樣處處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因為只有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他才可以完美地把他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出去。因為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他內心會有許多衝突和不良情緒,必須宣洩出去,他才會感覺好一些。

同樣,還可以看出,B的內在關係模式也大有問題。女服務員說,儘管不斷遭受A的羞辱,但B一直笑嘻嘻的,好像沒有什麼不滿。這可以推測,B的內在關係模式,是贊同「優秀者」有資格羞辱「不優秀者」的。極有可能,B的父母或家人經常拿B和別的孩子作比較,並且會斥責甚至羞辱達不到他們理想要求的B。這導致B和A一樣,內心中也有一個「挑剔的內在的父母」和「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於是,當外在條件都勝自己一籌的A不斷羞辱自己時,有這樣內在關係模式的B認為這是合理的,自己該被羞辱。

此外,還可以更進一步推測,當A遭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的羞辱時,他可能也會安之若素。至於B,他也會去羞辱不如自己的人。然而,假若B的內在關係模式是另外一回事,講究相互尊重和平等,那麼他就會不吃A那一套,會對A的羞辱加以還擊。

用心理學的術語講,A羞辱B,是投射,即將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強加在B的頭上。B接受了A的羞辱,是認同,更準確地說,這叫作投射性認同。但假若B不接受A的羞辱,這就叫作投射不認同。

投射與認同,這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動機制。

案例:投射與認同

我們常說,一個人怎麼對待別人,其實是這個人的內心反映。

這個道理,套用一個心理學術語,就是投射。

更細緻的解釋是,一個人的外部人際關係其實就是他的內在關係向外的展現。

譬如,假若一個人的內在關係模式是「挑剔的內在的父母」與「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那麼,這個人現實的人際關係,要麼是他瞧不起別人,要麼是他甘於被別人瞧不起。

面對這樣的人,我們就要明白,他挑剔你,其實並非你的錯,而是他自己的問題。他是把自己內心的東西投射到你身上了。不過,接不接受他的投射,就是你的問題了。

在一個心理學論壇上,23歲的女孩阿娜寫道:「很多人都擺出一副長者的姿態來教訓我這個沒事找事、頑固不化、不懂事的小孩子。」

這些擺出長者姿態的人來教訓她,可以理解為,他們正在向她投射他們的一些東西。一般而言,他們投射給她的,就是他們的「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

因為這些教訓,阿娜很容易受到影響。別說教訓了,甚至「一旦別人表示出一點不滿,我就有天塌下來的感覺」。也就是說,這些人對她的投射,都成功了,都嚴重影響到了她。按照心理學的說法,就是她認同了這些人投射給她的「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

那些人向她投射,是他們的事,而她認同這些投射,就是她自己的事。

她為什麼這麼容易認同這些投射,這麼容易受到他們的影響呢?原來,她的父母一直就是這樣對她的,他們幾乎從來不誇獎她,而只是一味地挑剔她、指責她,甚至羞辱她。由此,她的內在關係模式就是「挑剔的內在的父母」和「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別人之所以那麼容易把他們的「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投射到她的頭上,是因為她的內心中首先有了一個「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

這種互動模式令阿娜非常痛苦,她渴望擺脫這種痛苦。那麼,她可以給自己的心靈多一雙眼睛,當別人再次動輒指責她時,她可以告訴自己,這些人其實是把他們的「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投射過來了。這不是她的問題,而是他們的問題。

譬如,就在這個心理論壇上,一個經常以專家口吻訓斥別人的網友辱罵阿娜說:「沒出息的臭丫頭,要是你找我做心理咨詢,我會罵死你。」

在別人看來,這個網友顯然不是什麼咨詢師。如果真是,那麼也是一個應該被開除的心理咨詢師。然而,即便這麼明顯無理的話,也嚴重影響了阿娜,她怯生生地問這個網友:「為什麼?」

顯然,這個網友的投射獲得了成功。

其實,阿娜只要做一個簡單的工作,就可以擺脫這個網友的投射了。我對她說,這個網友的內在關係模式中,有一個「內在的中毒父母」和一個「內在的受傷小孩」。現在,她這樣訓斥阿娜,其實就是以「內在的中毒父母」自居,而將「內在的受傷小孩」投射給阿娜了。這個道理很簡單,阿娜明白這一點後,立即就可以笑對這個網友的無理攻擊了。

這就是投射不認同。你有投射的自由,而我有不認同的自由。這樣一來,我就不再為你的投射所影響。假若阿娜很生氣,並要求這個網友收回她的投射,那麼就仍然是在受她的影響,投射與認同的遊戲還是會進行下去。現在,阿娜的心靈好像多了一雙眼睛,可以跳出來,旁觀這個網友的獨自表演,於是投射就成了那個網友一個人的遊戲,她自然就玩不下去了。

自愛=「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

心理咨詢中,心理醫生要通過縝密的工作,改變來訪者一些關鍵的、不良的投射與認同機制。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通過與無數人的互動,逐漸改變自己的一些投射與認同的方式,同時也會逐漸獲得一些新的方式,而內在關係模式就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發生改變。

運氣好的話,我們會遇到一些溫暖的過客,他們的溫和、愛與寬容可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令我們的內心發生改變。通過與他們的交往,我們甚至可能在相當程度上放棄了童年時建立的內在關係模式,他們不僅促進了我們的「內在的小孩」的成長,還會改變我們的「內在的父母」,最終令我們學會自愛。

運氣不好的話,我們會遇到很多殘酷的過客,他們的冰冷、恨與苛刻也會對我們造成很大影響,令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向糟糕的方向發展。

若想少受到那些殘酷的過客的不良影響,我們需養成一種意識:在關係中受傷的時候,適當從關係中跳出來一下,用那只旁觀的心靈之眼審視一下,究竟發生了什麼。

若有了這樣一隻心靈之眼,你會發現,很多詞彙都需要重構。

譬如自愛,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已講到,所謂的自愛,如果從內在關係模式去看,其實就是「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

同樣,我們可以此類推,自信,其實就是「內在的父母」讚賞「內在的小孩」,而自立,就是「內在的父母」尊重「內在的小孩」的獨立空間……

這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們與自己的關係,也是無比重要的關係。很多人會說,接受自己,愛自己。但是,假若「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之間衝突性很強的話,這是並不容易做到的。所以,過於挑剔的父母,很難讓自己的孩子學會自愛。

當然,做不到也是因為,我們常以為,自愛與自信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努力去嘗試就可以逐漸做到,而很少從關係的角度去審視這一點。

我們不僅要從內在關係的角度上看自己,也要學會從內在關係的角度上去看別人。假若我們學會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這世界上到處是假自信、假自愛和假自尊。

因為,有太多看似自信自愛的人,會給周圍的人帶來極大的痛苦,這其實暴露出了一個秘密,他們的強大的自我是偽裝的,他們必須要把自己的強大建立在別人的弱小之上。他們的內在關係模式中,有一極——通常是「內在的父母」——過於強大,而另一極——通常是「內在的小孩」——過於弱小,這種非常不和諧的內在關係模式給他們帶來很大的衝突,令他們很不舒服。於是,他們會盡可能地向「內在的父母」認同,而將「內在的小孩」盡可能地投射到別人身上。由此,這些貌似強大的人,對周圍人而言,其實是地獄。

心理醫生切忌陷入投射認同的陷阱

意識到對方的投射,但是不認同,這一點在心理咨詢中也非常重要。所有的來訪者,都勢必會在心理咨詢室中大玩投射遊戲,並很渴望心理醫生按照他們所期望的那樣作出認同。

譬如,來訪者經常會顯得非常可憐,好像沒有一點力氣,這時很多心理醫生會忍不住特別可憐他們,不自覺地為他們做很多事。看起來,心理醫生是幫助了來訪者,但其實對來訪者有害無益。

因為,這是一個投射與認同的遊戲。來訪者的「可憐」是一種心理防禦,他用這樣的方式來逃避自己內心的一些問題或成長的責任。這時,假若心理醫生選擇了認同,並幫他完成一些他渴望的事情,那就相當於剝奪了他一次心靈成長的機會。

心理醫生最好的做法是多一隻心靈之眼,能在必要時跳出咨詢關係,從旁觀的角度審視一下咨詢室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他須意識到來訪者的投射但不認同,不去按照來訪者的渴望去「幫」他。相反,可以把它拿出來與來訪者討論,把來訪者本來處於潛意識層面的投射遊戲給意識化。這樣一來,來訪者就可以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而好的改變也由此開始發生。

不過,很多時候,即便多了一隻心靈之眼,心理醫生仍然會忍不住去幫來訪者做一些事情,滿足來訪者一些稍顯過分的渴求。這也沒關係,等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心理醫生仍然可以把這一互動關係拿出來和來訪者討論,讓自己和來訪者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

我們有無數已經習以為常的投射與認同的遊戲,大多數這樣的遊戲沒有什麼問題,但勢必有很多遊戲存有問題。並且,心理問題越重的人,他的病態的投射與認同就越多。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醫生要做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通過投射但不認同,幫助來訪者斬斷這些有問題的互動方式,並由此幫助他們改變自己有問題的內在關係模式。

不過,在斬斷有問題的互動方式時,心理醫生切忌使用冷酷無情的方式。假若一個心理醫生冷冰冰地告訴來訪者,他經常是在裝可憐,好用這種方式來獲得心理醫生的同情。那麼,這次咨詢是不會起到好的治療效果的。

更不能把問題投射給病人

最糟糕的心理醫生是不自覺地進入了來訪者那些富有攻擊性的投射認同遊戲,並認同他們糟糕的「內在的父母」,而對來訪者的缺點大加挑剔。譬如,假若前面那位網友真是心理醫生,並在咨詢中扮演起阿娜苛刻的媽媽,對問題叢生的阿娜進行大肆抨擊,那麼對阿娜這樣的女孩可能是摧毀性的,因為她真的會認為這是自己的問題,並且不懂得逃避。

同樣糟糕的心理醫生,是把自己糟糕的內在關係模式帶進心理咨詢室。很多心理醫生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有問題,這沒什麼,因為每個人的內在關係模式都勢必有不同程度的問題。關鍵是,他要意識到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的問題,並且能在相當的程度上控制自己不在咨詢室中把這個關係模式強烈地投射到來訪者身上,並誘惑來訪者認同。

譬如,一個心理醫生,他童年缺乏母愛,目前的生活中缺乏異性的愛,這導致他有一個「內在的飢渴的小男孩」。到了咨詢室中,他有時會忍不住地想擁抱一些吸引他的異性來訪者。這種渴望不是問題,關鍵是,他首先要意識到,這是自己的問題,然後控制住它,並找自己的同行或督導老師傾訴並尋求解決,但他絕不能在咨詢室中尋求解決,譬如主動去擁抱異性來訪者。這樣一來,即便沒有進一步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他也是在向來訪者索取,這就完全違反了心理咨詢的職業設置——來訪者付錢給心理醫生,而心理醫生付出自己的職業勞動,譬如理解和接受、愛和心理分析……

喜歡嘲笑弱者的強者一定是假強者

最經典的例子是希特勒。小時候,他的父親常把他打得死去活來,並且一邊暴打他一邊嘲笑他弱小、意志不堅強。這樣一來,希特勒的內在關係模式非常可怕,一極是「暴虐的強大的老爸」,另一極是「受虐的弱小的小孩」。最終,希特勒意識上徹底認同了「暴虐的強大的老爸」,並將「受虐的弱小的小孩」壓抑到潛意識中。然而,「受虐的弱小的小孩」並未消失,相反可能對他的影響更大,它會時時跳出來,告訴希特勒,他曾經多麼弱小、多麼沒用。希特勒不能容忍這個「受虐的弱小的小孩」影響自己,於是他將它先是投射到周圍的人,接著投射到其他群體——如猶太人身上,最終將它投射到整個歐洲。

在與其他人、群體和國家的關係中,希特勒表現得無比堅定、無比強大,同時拚命地攻擊各種各樣的「弱小者」。看上去,他好像是百分百的強人。然而,我們用我們的心靈之眼,從內在的關係這個角度審視一下就會知道,這其實只不過是他內心的病態的關係模式向外展現的結果而已,他以「暴虐的強大的老爸」自居,而將「受虐的弱小的小孩」投射到了其他人、群體和國家之上。然而,這遠不能表明他強大,相反暴露了他有無比脆弱、無比自卑的一面。

希特勒是一個極端,然而,類似他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假若你遇到一個貌似強大的人,但你和他相處非常不舒服,他總是有意無意地用盡一切辦法,顯示他的堅強並令你感覺自己很渺小,那麼,你可以推斷,這個人和希特勒有類似之處,他正將他的「內在的弱小的小孩」投射到你的身上。

我曾在論壇上與一個私企老闆論戰,他白手起家,歷經難以想像的磨難,才有了今天的成功。這些磨難,令他心如鐵石,對剛畢業的大學生和下崗工人大肆攻擊。他的邏輯是,這些人如此脆弱,所以活該掙不到錢,也活該被強者瞧不起。

他的傳奇般的磨難,令網上許多人對他心生崇拜,並贊同了他這種邏輯。但我知道,他之所以攻擊那些弱者,其實是他特別懼怕自己會變成那樣。他的人生經歷告訴他,如果他變成了那樣的弱者,沒有誰——其實是沒有親人,尤其是最重要的親人——會同情他,所以他絕對不能陷入那種境地。於是,他絕對排斥自己柔弱的一面,這最終變成,他絕對排斥所有的弱者。

然而,非常有趣的是,這個私企老闆招的大學畢業生,卻多是無能之輩,常犯一些低級錯誤,最終被他嘲弄,然而他又很少開除他們。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他既然心如鐵石,為什麼不招一些同樣心如鐵石的員工,或者,起碼心如鐵石地把那些常犯低級錯誤的大學畢業生開除呢?

在我看來,這是因為,他和這些大學畢業生建立關係,正是為了將自己「內在的脆弱的小孩」投射到他們頭上去。只有在這樣的關係中,他才能很好地以「內在的堅強的父親」自居,而將自己膽怯、柔弱的一面投射到員工身上去。

每一個人際關係中都充滿隱秘的投射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描繪說,自我實現者的一個人格特徵是,一方面疾惡如仇,另一方面對人性的脆弱又無比包容。這,才是真正的堅強,才是真正的強大。

我們應切記一點,真正的強者絕對不是那些從不怕疼而且總是無情地嘲笑別人柔弱的人。真正的強者,應該是一方面堅強,另一方面又非常溫和、非常富有包容性的。

我們的一生,可以說就是不斷與別人玩投射與認同的遊戲的一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影響並改變別人,也被別人影響並改變。有時候,這個過程進行得如此隱秘,以致我們很難發覺。

一次,我遇到一個女子,她很漂亮,旁邊一個小女孩稱讚她說:「姐姐,你好漂亮啊!」

這個女子溫柔地撫摸了一下小女孩的頭髮,用很好聽的聲音對她說:「小妹妹,你也很漂亮啊!」

她說得看似很真誠,但接下來,她不經意但又極自然地補充了一句:「小妹妹,你臉上這裡有一個雀斑啊!」

這句話令小女孩很受傷,她一聲不吭地走開了。

這句不經意的話表明,這個女子的內在關係模式有一些問題。在與這個小女孩的關係中,她要在相貌上保持一個優勢。那麼,大致可以推測,在她的內在關係上,她與一個重要的女性親人——譬如姐姐或妹妹,也有可能是媽媽——存在著嚴重的競爭關係,這令她無法坦然欣賞其他女子的優點,而總要有意無意地去打壓對方。

假若不留意這個細節,這個女子看上去是很可人的,她不僅漂亮,而且非常會說話,能力也非常強。然而,儘管她看上去會很用心地對待你,但你總感覺她有一些說不出的東西會時不時刺痛你一下,這些說不出的東西,應該正是來自被她壓抑的「內在的自卑的小女孩」。

我當時想,她指出小女孩臉上的雀斑,並非有意的,而更可能是源自「內在的自卑的小女孩」的投射。

那個小女孩被這個投射給擊中了,她認同了這個投射,於是很受傷。如果她能多一隻心靈之眼,審視一下這個女子的內在關係,她會明白,這個投射首先反映的是這個女子內心的問題。如果明白了這一點,那麼想必她能在相當的程度上避免自己受傷,而且還可能對她生出一些同情,知道她是因為自己內心不夠和諧才忍不住這樣做的。

多一隻心靈之眼,可以讓我們在適當的時候從一個傷害性的關係中脫身而出。同樣,我們在認識自己時,也應多一隻心靈之眼,學會經常審視自己的內在關係,從這個角度上理解我們對其他人的態度。

譬如,這個女子,假若她能有這樣一隻心靈之眼,能審視一下她自己的內在關係,她就能懂得,自己忍不住指出那個小女孩臉上的雀斑,其實反映的是自己心靈深處的「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