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愛自己的人自帶光芒:聖母型人格自救手冊 > 第九章 你無需對別人的情緒負責 >

第九章 你無需對別人的情緒負責

如果你過度強求自己去幫助別人,最終也有可能會辜負他們,不如適當地做出拒絕。如果有人覺得失望,那是他們要處理的情緒,不是你的責任。你無需對別人的情緒負責。

你有權讓別人失望

每當我向別人提起這個理念時,他們先是表現出些許震驚和驚愕,眼睛睜得大大的,然後會露出一種笑容。那是一種安慰式的微笑,彷彿在說「你一定是在開玩笑,那太荒唐可笑了」。然而,這一理念非常重要,在它的幫助下,我們可以給自己更多選擇。

為什麼「聖母」會對這個理念感到恐懼呢?其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死板的個人規則」?是「我永遠都不應該辜負別人,否則……」嗎?究竟是什麼樣的恐懼把我們困在了這樣讓人疲憊不堪的生活方式中?那意味著我們要永遠支持朋友,參加他們的生日酒會、聚餐、派對、詩歌朗誦會、藝術展或籌資活動,看他們或他們的孩子的表演,參加孩子們的生日會以及參加他們父母的葬禮……你可以隨意添加這類活動,這個清單是列不完的。而重點是,我們將不顧自身的健康、過度勞累及疲憊不堪,去支持親密朋友的活動;當然,(在大部分情況下)那樣做也是合情合理的。問題在於,「聖母」都有一些小秘密,其中之一便是,當我們不想再參加那些自己其實不太熟悉的人們的聚會或活動時,或不想再參加那些自己不太喜歡的活動時,我們會感到害怕或內疚。你現在是不是在點頭贊同。我就知道會這樣。但是,不管你相信與否,有人能做到不害怕或內疚,在臨時收到前台接待員生日酒會的邀請時,他們會說「很抱歉,我真想去,但我實在來不及」,說話時臉上帶著親切的微笑,但看不出任何愧疚。

他們能做到,那麼,你也能做到。你只需要重新回到第七章,找到一些能夠幫助你完成任務的實踐技能。在此之前,我們可以先看一下,究竟是什麼樣的思維模式讓大家覺得這一任務很難完成。

你無需對別人的情緒負責

有一次,我告訴我的督導林恩,來找我的咨詢者太多了,我覺得負擔太重了。林恩以她一貫的嚴肅態度問道:「那麼,你為什麼要接下全部工作?」我想,這不是顯而易見的嗎?我們的職業就是幫助別人。「我不想辜負他們。」我回答道,語氣中帶著些許防禦性,因為我知道這可能不是正確答案。「辜負別人與讓他們失望有什麼不同嗎?」林恩問我。我當時想,多麼令人驚奇的一個問題,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我想我當時看起來應該是一臉茫然。「它們不是一回事兒嗎?」我困惑地問道,「如果你讓人失望,那你就辜負了他們,不是嗎?」

「好吧,」林恩回答說,「如果你今天大老遠跑來,而我卻因為一場意外無法赴約,那麼你會失望,但我並不是故意辜負你,因為情況不在我的控制範圍內。但是,如果我只是隨意地不赴約,那麼我是在辜負你。」這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觀點,以至於我的大腦一時竟沒轉過彎兒來。「所以,如果我拒絕新咨詢者,他們可能會失望,但這未必就代表我辜負了他們?」

「其實,你可以推薦其他治療師,那麼,他們依然可以得到需要的幫助。誰知道呢,如果你過度強求自己去幫助他們,最終也有可能會辜負他們。如果有人覺得失望,那是他們要處理的情緒,而不是你的責任。你無需對別人的情緒負責。」

移情心理

我們總是有數不盡的理由說服自己不能拒絕別人的請求和要求。正如我們在第五章中討論過的,儘管版本各有不同,但這基本上歸結於兩種目的,即「避免憤怒」和「尋求認可成癮」:害怕衝突及渴望不惜一切代價保持平靜;害怕憤怒(包括自己的憤怒及別人的憤怒),並希望自己感覺良好的同時又受到別人的喜愛。

但是,這裡也有一種移情心理,即我們之所以不想讓別人失望,是因為我們知道失望是什麼感覺。因此,我們會覺得非常內疚,覺得別人受傷是自己的責任。

為了避免這種愧疚感,我們經常答應一些自己本想拒絕的事。但是,我們真知道別人當下的感覺嗎?我們以為我們知道,但事實上,我們永遠都不可能知道。我們只是在猜測和假設,而這些猜測和假設通常是以自己在同樣的情形下會做出的反應為基礎的,心理治療師通常稱之為「投影」(就如同將我們自己的電影投射到別人的屏幕上)。但是,這通常不會像鐘錶那樣準確,因為我們的電影裝滿了個人的歷史、經歷、恐懼和痛苦。

例如,如果我不得不解雇某個員工,我會很擔心,因為我覺得這是最糟糕的事情。我會輕易想到一個可怕的畫面:他們站在家門前,後面的房子已經貼上了待售的標籤,孩子們穿著破爛的衣服,端著乞討用的碗。我有一個做企業主管的朋友,她卻認為這是在給他們創造機會,讓他們能夠去完成畢生的心願,如環遊世界或重新受訓而成為一名馬戲團演員等。她把這件事看作一個機遇,而我卻把它當成一個悲劇。我們中誰才是正確的?

也許我們都不對,因為,即便是面對同樣的情況,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獨特的反應。因此,我們應該對自己預設的情況有所質疑。當我們的朋友取消與我們的約會時,我們會怎樣?

我們通常會發現,我們很喜歡這樣的結果,它讓我們覺得如釋重負,因為我們需要一個可以早睡的夜晚。那麼,你又怎麼知道他們不是跟你一樣呢?試著不要假裝你瞭解他們的情緒反應。重點是,你不需要對他們的反應負責。

這並不意味著你會變成一個沒有道德觀念的精神病患者,也不代表你不體貼。你只要試著將你的「移情心理」降低一兩個等級,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這就是我想給你的全部建議。

「超額預約」

當然,自相矛盾的是,「聖母」常常會辜負別人,因為他們讓自己接受了超額的預約。更準確地說,因為他們當時不會拒絕。為了避免辜負任何人,他們盡量不拒絕別人的請求,偶爾(或經常)會被超額預約,雙倍、三倍或更多倍的預約。

這樣的事情是不是也發生在你身上?你是不是也會在週五的晚上在日記本上草草地列出很多事項,如:

幫助學校準備班級下午茶。

匆匆趕往X的送行聚會。

為家人做晚餐。

與Y一起看電影。

到Z的生日聚會打個招呼等。

最終,你會讓他們所有人都不滿意(連看電影的興致也會遭到些許破壞,因為你會想:廣告還有多長?電影什麼時候結束?Y會對這部電影有什麼看法?你什麼時候可以禮貌地離開?到Z的聚會地點需要多長時間?)。你會對其中一些人感到抱歉(你不得不匆忙地做完晚餐,而你也沒能像計劃的那樣哄好孩子們,你只在聚會上待了幾分鐘,因為你臨時找來的照顧孩子的人得回家了)。或者,你會讓所有人失望,因為你在週二、週三及週四的時候就已經被過度預約了,到週五下午你已經累得幾乎癱在床上了。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的情形?

那麼,面對這樣的情形,解決方案是什麼?重申一次,那就是,要敢於實驗,做一些改變。

從習慣讓人失望開始

如果你覺得別人會生氣、不再喜歡你,朋友會離你而去,也沒有人再邀請你參加聚會,那麼,勇敢地去驗證你的預設。千萬不要一味地追求受歡迎、被需要和忙碌的感覺,因為這其中有時(或經常)夾雜著過於勉強、疲憊不堪及憤恨的感覺。

科斯蒂:讓人失望的一周

科斯蒂自願嘗試這項高級行為實驗,時間為一周,她同意將她在這一周裡所做的嘗試與大家分享,以下是她的日記內容(其中涉及的人物的姓名也被更換)。

星期三:我本來今晚有三個約會,因為我不想辜負任何人,我是個膽小鬼。肖恩想見我,他是我大學時就認識的一位老友,他每天要在家照顧孩子,好不容易有機會出來;我和瑪麗約好去看電影,我們好久沒見了,我有點兒愧疚;然後保羅提醒我,我答應他同一天晚上去支持他的活動!這一週一開始我就知道這個問題了,但卻遲遲沒有聯繫瑪麗和肖恩,因為我覺得很內疚,於是每天都在內疚和自我掙扎中度過,懊悔自己為什麼還沒有打電話給他們……這讓我自己很焦慮,心事重重,因為我害怕讓他們失望。最終,我分別發了郵件給他們(這也是膽小鬼的做法)。他們的反應都還好,但如果能早點被告知這種情況,他們可能會更好受一些。我必須勇敢,早點告訴人們我的想法!這兩個人都很好說話,因為他們都有一些「可愛的人」的特質,不會抱怨。

星期四:今晚,我本該去見膽小的芭布斯,她因為工作而情緒低落。但是,隨著這一天的時間一點點過去,我越來越意識到,我自己已經疲憊不堪,今晚需要早點兒休息。我昨晚睡得很晚,因為工作的關係喝了很多酒,而麥克斯六點鐘就把我叫醒了。要是以前,我一定不會想到取消約會。我會想辦法讓自己打起精神,如吃點兒巧克力,或沖個澡,然後照常赴約。而到了那,我不會說自己已經很累,而只會進入一種生龍活虎的娛樂模式,或者當時氣氛需要的狀態。

但是,在這一周裡,我要每天都讓人失望,我決定要咬緊牙關,抓住機會做一些不同的事。我的恐懼係數非常高,因為這個朋友曾經直截了當地表達她的失望。在我敏感的「憤怒計」上,她的這種憤怒的冷戰分值很高。我非常害怕,所以直到下午5點才打電話。先是做了個深呼吸,然後想好了我的台詞。我的胃開始翻騰,手也抖個不停。出乎意料的是,接通的竟然是語音信箱!我終於鬆了一口氣!給她留了言。我沒有說謊,也沒找理由。只是告訴她,我很累,今天晚上想要早點睡,並且希望不會太令她失望,但我知道其他朋友在陪她。之後,我始終處於一種擔驚受怕的狀態,等著她憤怒地回電話給我。我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到我的睡前讀物上。我給她發了短信,以防她沒聽到我的留言。最終,她打來了電話,態度非常和藹親切!她說沒關係,讓我早點兒睡,還說我們很快會再見面。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我迄今為止做過的最勇敢的實驗!我竟然沒有早點兒進行。現在,我覺得自己有勇氣去做更多改變了。

星期五:我客氣地拒絕了房產經紀人的提議,他看起來有點兒冷淡,但後來發來了很有用的郵件。我錯在對不合適的公寓表現得太過熱情,因為我不想打擊他的積極性。瘋狂的行為——保羅總是對這類問題十分直截了當。我是在害怕房產代理不喜歡我嗎?我想,我私下裡還是希望能成為他最喜歡的客戶之一……

星期六:美容室來了一位難纏的客人。我並沒有順著她的意思講話,她想要延長時間,但我必須死守底線。這對我來說真的很難。她快要離開時,跟我講起了她悲慘的分手經過,讓我覺得很不忍心。雖然有些自私和殘忍,但我還是要堅持我的底線(請老闆過來幫忙)。

星期天:對貓說不!她走過來,想讓我摸摸她,她的大眼睛和可憐的叫聲總是讓我無法抗拒。我總是想,我不能拒絕這隻貓,她會傷心,覺得沒人在乎她。但我確實對貓毛過敏,即使碰一碰,10分鐘後,眼睛也會又紅又癢,喉嚨也會發緊、刺癢。於是我決定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她的需求前面,不理她。不管怎樣,我怎麼會知道這隻貓在想什麼,而她又會有怎樣的感受。雅基會說我是在將自己內心深處被拒絕的小孩的感受投射到那隻貓身上!

保羅的媽媽過來吃午飯。我試著不去逼自己做個完美的兒媳婦,把關心母親的機會留給他。當她開始講起一家人的聖誕計劃時,保羅告訴她,我們還沒有計劃,可能會去她那兒。她看起來非常不高興,因為我通常都對她言聽計從。這讓人尷尬,是目前為止最難的反應。

星期一:開始幫麥克斯執行新的睡覺制度。我們制定了更明確的睡覺時間,當他爬到我們床上時,我會把他送回他自己的房間,態度溫和而堅定。這本書中說,十四天就能改變原有的習慣。希望如此,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件艱難的事情。麥克斯哭了一個多小時,哭得我心疼。還好保羅支持我,這會有效果的。

星期二:鍋爐又壞了!對水管工感到失望了,枉費我還花了好幾個小時請他喝茶,希望與他搞好關係,好讓他多照顧照顧我們。我有點兒不高興地打電話給他,告訴他實際情況:我們快要凍死了!瑪麗說應該買鍋爐保險,那樣你就會知道自己的立場,也不必浪費精力去討好人家了。

我問科斯蒂一周後的感覺,她告訴我說:「令人驚訝,我認識到自己能做到哪些事情了。人們遠沒有我想像的那樣在乎這些事,他們都比較講道理。自從那晚得到早睡的機會後,我便獲得了力量和能量,讓我可以開始對麥克斯進行睡眠訓練。我想這會讓我的理智發生巨大的變化!」

我問她什麼是最難的。「當然是我婆婆了。我想,看著我一反平時受氣包兒的常態,她很震驚。之後,我們的關係有一些緊張,我想她應該是很生氣。」

科斯蒂和我都知道,只要她決定堅持不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前方的道路上注定還會有很多挑戰。

很多人會要求你「變回來」,做好準備!

科斯蒂與婆婆之間的情況就屬於這種被要求「變回來!」的現象。

哈麗特·勒納在她的經典著作《憤怒之舞》(The Dance of Anger)一書中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描述:當你改變規則想要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時,周圍的人,即那些被你無意中訓練得對你有著這樣那樣的期望的人們,一定會感到失望。其中有些人會傷心和氣憤,並且會直截了當地表明他們的意見(如科斯蒂的兒子),還有些人會更間接地表達他們的感受(如科斯蒂的婆婆)。也有些人會從你的生活中消失,因為他們意識到,原有的相處規則已改變,而他們又不想遵守新的規則。所有這些人都可能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讓你知道他們的感受。這就是我們說的「變回來!」現象。

當然,你對這些情緒變化會過度警覺,畢竟這些情況是你一直在竭力避免的東西。他們無須說什麼,下垂的嘴角或瞇起的眼睛等最輕微的暗示都可能讓你的杏仁體(大腦中的威脅探測器)超速運轉起來(見「心裡的老虎」,第十章)。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當它實際發生時,試著提醒你自己,你最初為什麼想要改變,你的動機是什麼?這裡引用民權運動中非常著名的一句話:盯著你的獎品。你的初衷可能是這樣的:你想要為你的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就像薩曼莎所想的那樣),或者,你認識到,這是讓你更好地保持健康和幸福的一種重要途徑(如阿曼達所想)。

不要對你新近的自信行為產生動搖,因為這會向別人傳遞出含混不清的信息,讓他們(尤其是孩子)對你的話產生懷疑。為了讓你「變回來」,他們可能使用的方法包括:試圖操控你的思想、讓你愧疚或設置懲罰,如生悶氣或收回他們的愛和情誼等。你要做的是,爭取一位值得信任的朋友的支持,讓自己堅定,尤其是當目標對你有著珍貴的意義時。有時候,以一種冷靜、清晰的方式對你愛的人們做出解釋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告訴他們你為什麼要改變,這麼做可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好的。

你有權做你想做的,而你的改變也包括成功說服那些阻礙你的人。

「清理清單」

在第二章中提到的莉茲在近一年時間裡也在做實驗,並有了進展,她寫了一封郵件給我:

「我完全可以感受到,接受治療後,很多事情都改變了。總體來說,與過去相比,我更加冷靜和鬆弛了。雖然並沒有將緊張的情緒完全驅趕出我的生活,但我現在可以更好地處理它了。

我當初認為自己有一種責任,就是定期要見一見我所有的朋友,但現在我表示質疑。我有一個恰當的「清理清單」。經過清理後,剩下的人都是令人愉快的人,他們能夠讓我覺得更開心。這是一段漫長而艱難的旅程。我現在只有幾個親密的朋友,這更適合我。我覺得自己能夠掌控人際關係了,我不再覺得有壓力,或把它們當作一種義務。

最大的收穫是我和孩子們的關係。我們的關係幾近完美,這是我一直想得到的。我學會了將事情放下,並小心地選擇需要據理力爭的情況。結果就是,我和孩子們之間更親密了,我們會聊很多事情,在一起的時間也更長了,他們的朋友也更喜歡待在我們家。如果我覺得他們有點兒鬧騰,就會數到10讓他們安靜下來。與以前相比,我更喜歡現在的生活狀態。」

科斯蒂和莉茲的故事表明,改變會帶來明顯的失望。但是,是否有更細微的失望呢?如果我們選擇不給出表示鼓勵的微笑,不用大笑回應人們的笑話和故事,不問他們感興趣的問題,以及不做助人為樂的好人,又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下面會講到一些反應,我稱之為「微失望」。

佩妮、男人及「微失望」

在一次講習課上,我們的討論話題轉向了「微失望」。

我問小組成員能否想到類似的例子。一位女士說,她覺得她注意到了,尤其是涉及男人時。「我這樣說可能顯得自己很自戀,但我不是故意這麼說的,但確實常常有男性暗戀我,即便我並不喜歡他們。我想我的人生中充滿了你剛剛說的情況,卻從來沒有完全認識到這一點,也不知道還有其他處理方式。」五十多歲的佩妮在誇張的笑聲中承認這一點,她是一位極富魅力的女校長。

「請聽我說,」她勇敢地與小組成員分享了她的經歷,「我結過三次婚,因為我不想讓想娶我的男人失望。」毫不誇張地說,這時都能聽到小組其他人的喘氣聲。

「你在開玩笑,是不是?」坐在旁邊的女士問。

「我也希望我是在開玩笑,」佩妮羞怯地回答,「我的上一任丈夫在情人節那天,在一家美麗的餐廳裡向我求婚。當他拿出戒指時,我可以從他的眼睛裡看到一絲脆弱,他怕我會拒絕他,而我說不出『不』這個字。我知道,當我說『願意』的時候,我並不想嫁給他,事情不該是這樣,但是我看不得他臉上的痛苦和失望。」

「哇,」她旁邊的人說,「你現在有交往的對象嗎?」

「是的,事實上,今天晚上就有個約會,和我喜歡的一個男人,但也沒有那麼喜歡,所以我剛剛就在想,我是否可以試著不那麼熱情,對他那些並不好笑的笑話少笑一點,酷一點,儘管這很難。」

我們會在第十一章中知道佩妮的約會結局。下面,我們來談一談另外一個高級行為實驗所帶來的挑戰。

少幫忙——待著別動

你能實實在在地做到這個實驗嗎?當需要有人自願做某件事時(有時候,這種需求並不明顯),你只要待著不動,不自告奮勇。你看到了需求,卻什麼都不做,這讓你打破了多少「死板的個人規則」?這樣做是因為,其他人總會有各種需求,需求是無窮無盡的。但是,你的需求怎麼辦?如果你一直秉承這樣的觀念,它們是否還有一席之地?

最近,我就接受過一次這樣的挑戰。我當時在等46路公交車,一小段戲碼拉開了帷幕。一個女人急匆匆地跑過來,看起來有一點兒驚慌失措。她開始問正在排隊的人們公交車開向哪裡,以及什麼時候到站。一分鐘過後,我抬頭看見她和另外一個女人站在了馬路上,想要攔一輛出租車。我當時坐在車站後面的木凳上,春天的陽光撒在我蒼白、乾燥的皮膚上,我喝著外帶的咖啡享受著這一切(見「將一天的活動分為若乾等級」)。我感到一股緊張感進入了我的身體。我可以感受到那兩個正在招手攔車的女人的焦急。她們的肢體語言傳遞出了緊張和絕望。我開始就我所看到的情形編織一個故事:女人甲有一個緊急的約會,但她迷路了,並且遲到了,女人乙正在試圖幫助她,但顯然沒起到作用。我可以感覺到我大腦裡的「可愛之人」的神經通路被點亮了,它在告訴我:幫助她們!加入她們!但是,我沒有那麼做,我只是做了幾個深呼吸,同時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真能做得比她們好嗎?

我有意識地將精力集中到了當時的身體感受上,包括咖啡的美味及陽光的溫暖,然後讓自己冷靜下來。當我再次抬頭時,女人甲已經離開了,可能她攔到了一輛出租車,或者找到了其他解決辦法。不管是什麼辦法,沒有我的幫忙,問題也解決了。

所以,別摻和,待著別動。

未經承認的焦慮

我們總是過度樂於助人,與之對應的是,請求別人幫忙卻是個的天大的困難。我把這個問題放到了高級行為實驗中,因為,在很多情況下,這對很多「可愛的人」來說是最難做的事情。讀到這裡你是否已經開始打退堂鼓?或者,你想乾脆跳過這部分內容?

咨詢者們跟我講過很多理由。最常見的理由其實就是不同版本的「死板的個人規則」,如「我必須時刻保持堅強、獨立,不讓自己受傷害」。如果你接著讓他們想想如果開口請別人幫忙,他們會有怎樣的感覺,那麼,對應的規則便浮現了:「如果我請求別人幫忙,我會被當作一個脆弱、潦倒且容易受傷的人;其他人可能會欺負我,我會欠他們的。」還有一些常見的理由是不同版本的控制欲和完美主義的體現,其背後隱藏的通常是未經承認的焦慮。例如:請別人幫忙毫無意義,因為他們做不好;自己做更快一些,也更簡單一些。

當然,這種想法加劇了憤恨、自我犧牲及隔離,並鞏固了這樣的觀念:我要獨自承擔這些責任,沒人能幫助我。

蘇西:開始面對一些重要的風險

你還記得第一章的蘇西嗎?她是由守寡的母親一手帶大的五個孩子中的一個,她的母親為了生計同時兼三份工作。這個家庭有個不成文的規則:不要對別人講你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請求任何人幫忙;我們要團結,我們可以自己處理。蘇西把這一規則帶到了自己的成年生活中。儘管她很擅長教育自己的孩子們要齊心協力(就像她和她的兄弟們一樣),她卻很少信任別人,也從不找人幫忙,除非她能夠以某種方式回報他們。

我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蘇西是個非常有洞察力的女人,她很快就看到了兩個事實之間的聯繫。一個事實是她覺得自己在感情方面被孤立了,沒有人明白或瞭解她;而另一個事實是,她並沒有將她脆弱的一面(包括想法和感覺)與任何人分享。

「他們都以為我是個無所不能的超人!」她向我抱怨說。

「他們為什麼會那樣想?」我問她,「你只需讓他們知道實情,你只是個努力生活的女人,和我們所有人一樣。」

但這對蘇西來說風險太大了,她想都不敢想。她知道,這是因為住在她內心的小孩兒害怕打破家規;某種程度上,那感覺就好像這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她很難說服自己內心的小孩兒,讓成年的自己冒險試試。

在治療過程中,受到鼓勵和支持的蘇西開始面對一些重要的風險。她與另外兩位媽媽變得親近起來,並開始將自己的各個方面都展現出來,包括那些她之前死死隱藏的方面。每週有一天,她會請她們幫忙接她的孩子放學,因為她那天要上一個成人教育課程,那對她提高自我表達能力很重要。

傑西卡:幫不了他們也沒關係

「聖母」型同事傑西卡一直秉持的家訓也差不多,即:堅持靠自己,不要請別人幫忙。這讓她覺得,在工作中提出問題是在暴露自己,是愚蠢的行為,因為她應該知道該做什麼,或者應該自己解決問題。但是,當她勇敢地列出自己的恐懼等級(見第八章)時,她終於明白,她需要向老闆請求幫助,以便明確工作職責,並拒絕同事的不合理要求。下面是她的治療日記中的部分內容:

開誠佈公地與我們經理談話是我邁出的一大步。實事求是地說,我發現自己很難拒絕某些不太合理的要求和期限。那感覺很恐怖,因為那就好像我在批評那些在最後關頭來找我並提出請求的同事。但經理卻說,他認為我是對的!他建議我先自己試著推掉那些請求,如果不行,我隨時可以去找他幫忙。有時候,當有人提出某個請求時,只要知道他就坐在我旁邊,我就有信心推掉那個請求。

我問傑西卡,在那個她開始拒絕同事請求的關鍵時刻,她感覺如何。

「最初,我非常緊張,」她告訴我,「但熟能生巧。我想,現在大家應該更習慣聽到『不』這個詞了。」她笑著說:「你知道最大的驚喜是什麼嗎?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反應是,我幫不了他們也沒關係。」

不必故意製造失望

你其實不必每天都讓自己失望,更不必為了當個優秀學員並在班上名列前茅而故意製造失望。我創造了這種理念是想讓它能夠被長久地記住,為那些看似難以應對並令人恐懼的挑戰附加一絲趣味的火花。我的一個朋友說,她在開車堵在路上時常會想起這一理念,那時,她的嘴角會露出調皮的微笑,因為她原來自定義的角色是,照顧別人的情緒並讓所有人都高興的人,無論如何都不能讓他們失望!但是,她說,這一理念讓她感覺到了一種可能性,即:事情可以改變,即使她偶爾嘗試一些稍有不同的做法,她也不會成為一個惡劣的壞人。

「我原來會主動為每個司機讓路,讓他們插到我前面。但我現在開始不那麼做了!」她說,眼睛裡閃爍著光芒。

記住:你不會因為只是多關注或照顧了一點兒自己,就變成一個壞人或自私的人。你付出的將是你真心實意願意付出的,這對其他人來說也是件好事。

小結

本章著眼於一些更深層次的實驗方法,讓你能夠打破陳舊並已經習以為常的思考和行為模式:

·辜負別人和讓人失望是不同的。你無需對別人的情緒負責。

·你不能假設別人的反應。如果你取消約會,他們或許也感到輕鬆,因為他們可能也想要早點休息。

·人們可能會通過各種直接和間接溝通試圖讓你變回原來那種「可愛的人」,準備好迎接這樣的挑戰。試著堅定自己的信念,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為什麼要改變上。

·少幫忙——靜靜地待著,不要爭著攬事上身。

·試著與你信賴的人分享你的脆弱點,尋求別人的幫助,包括精神上的和實踐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