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 戰勝「五種人生障礙」 >

戰勝「五種人生障礙」

對於求勝心理,我們沒有必要徹底否定。當我們以勝利為目標而拚命努力的時候,除了自我滿足,還能給他人帶來幸福,這樣的情況也是真實存在的。

但是,取得勝利也有一定的「順序」。佛教認為,取勝的第一步就是「獲取內心的勝利」。佛陀認為,要想取得成功(達成目的),就必須意識到「五種人生障礙」。

世人的心中都充滿了迷惘,這樣的迷惘是由五種障礙造成的,它們分別是1追求快感的心;2憤怒;3無精打采;4浮躁;5懷疑。
如果內心充滿這樣的迷惘,便會失去正確的判斷能力,而苦惱也會接踵而至。

      ——選自《對年輕修行者的訓誡·中部》      

我們的心中總是存在這五種障礙。事情進展得不順利的時候,失敗的時候,遭遇挫折的時候,幾乎都能「看見」這「五種障礙」的存在。所以佛教希望人們能意識到這些人生障礙的存在,避免痛苦。

別讓「五種人生障礙」阻攔你前行

讓我們再次確認一下佛陀所說的「五種人生障礙」。

1追求快感的心。這是指內心被影像、聲音、氣味和觸覺等「五感」所吸引,電視節目、漫畫、網絡、美食和其他娛樂活動都屬於這個範圍。

為了追求快樂而適當地體驗這些娛樂活動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當有重要的工作擺在面前時,卻仍被這些娛樂活動所吸引,並且沉溺其中好幾個小時,那麼這些娛樂活動就成了人生的障礙物。

2憤怒。這是指不快、不滿、悲傷、壓力以及對他人的惡意等讓內心波動的情緒。一旦有了這樣的情緒,人們就很容易變得歇斯底里。

有時候人們會說:「憤怒也可以轉化為動力。」但是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從憤怒中體會到快感的時候,也就意味著這個人本身非常易怒。認為能夠將憤怒轉化為動力的人,或許已經因為易怒而吃了不少苦頭。原本「動力」是指避免一切多餘的反應、集中於眼前工作的狀態,但是憤怒本身卻已經是一種反應。

心無旁騖地努力和心中充滿憤怒反應時的努力,哪一種更有效呢?顯然避免多餘反應、心平氣靜地去努力付出時會取得更好的成果。這對於取得勝利和成功來說是一條重要原則。

3無精打采。這是指困乏、無聊、懶散、偷懶、疲憊等狀態。這些狀態也屬於人生的障礙物。

人們感到無精打采的原因是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的,但是明明休息了一段時間仍然感到無精打采的話,則可能是因為原本就沒有什麼努力的動力(或者是選擇了錯誤的動機),又或者是因為工作內容和人際關係無法讓人感到快樂。從前文提到的「重視快樂」的這一觀點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找到不少相應的對策。

4浮躁。這是指內心充滿雜念和妄想、無法安心工作的狀態。說實話,這種狀態往往是由於過度沉迷於電視節目、網絡信息和音樂等外界刺激,以及過度依賴酒精和香煙所造成的。此時我們必須盡量減少與這些外界刺激的接觸,克制住自己。外出散步、修禪和冥想都是十分有效的解決方法。

5懷疑。這是指對自己和他人的將來產生的各種消極想法。這裡所說的懷疑,就相當於「三毒」中的「妄想」,我們可以通過正念的方式來消除這些妄想。

積極地度過每一天——針對「五種人生障礙」的對策

讓人煩惱的是,這「五種人生障礙」都不好對付。雖然知道其中的消極能量,但就是無法克制自己,可如果輸給這樣的人生障礙,就會更加厭惡自己。如果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積極向上,那就必須努力克服這「五種人生障礙」。

本書所介紹的佛陀的思考法,就是非常有效的解決對策。當我們面對這些障礙時,首先要避免多餘的反應,然後客觀地理解自己所面臨的障礙物,這才是正確的思路。其次要找準方向,也就是明確自己的目標,讓自己清醒地意識到:我絕對不能輸給這樣的人生障礙!

除上述方法之外,還需要注意兩點:1.避免細微的反應;2.找尋快樂。

1.避免細微的反應

所謂「避免細微的反應」,是指在瑣碎的時間裡也能避免打開電視或上網等消磨時光的行為。佛教中將這些細微的反應叫作「洩氣」,指無法集中於重要的工作,心靈對各種外界的細微刺激產生反應的狀態。

當這些細微的反應不斷累積時,我們離成功就越來越遠了。當然,享受生活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一旦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一心想要做出成果時,我們最好還是避免這些細微的反應,例如克制住自己伸向電視機遙控器的手。

相應地,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瑣碎時間來體驗自己的感覺。什麼都不需要做,只需要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的呼吸。雖然有些無聊,但是這樣做就能讓人的內心平靜不少,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2.找尋快樂

找尋快樂是指積極地享受工作,積極主動地做出快樂的反應,並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快樂。雖然這一點看似和本書的主題「避免多餘的反應」是背道而馳的,其實不然。避免多餘的反應是指避免慾望、憤怒、妄想等消極的反應,但如果某個事物能讓自己感到快樂,那我們就要積極主動地去體驗。

當我們尋找快樂的反應時,內心就會從平時無所事事的狀態轉變為愉快和積極的狀態,並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對前文所述的「五種人生障礙」做出反應,希望諸位讀者都能去積極嘗試。

「快樂的反應」完全取決於自己的用心,用心的人會更加快樂。

「正確的努力」減去「五種人生障礙」等於人生

我們的人生其實不包含前述的「五種人生障礙」,除去這些障礙物後所剩下的才是真正的人生。

人們常常會有「我的人生總是失敗」「我總是無法出色地完成工作」或者「感到內疚」的想法,這是因為他們的心中「想要更加成功」或者「想要工作得更加出色」的念頭過於強烈。

乍一看,他們確實是充滿幹勁兒,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又很容易沉溺於快感,總想著省事省力,因為各種瑣事而產生情緒波動。他們無法理性地面對自己的弱點,始終無法拋棄完美主義的偏執。

佛教認為,「內心的弱點」和「無法克服人生障礙的心態」都是客觀存在的。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弱點,有時候人們會妥協,有時候又不知不覺地沉溺於快樂和懶惰,這些都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但真正的自我,是從「努力的自我」中減去「自我的弱點(五種人生障礙)」後的存在。我們無法判斷這樣的自我究竟是好是壞,因為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自我是不變的,我們只能客觀地理解和接受自我,這才是正確的思考方法。人生永遠都是從「這一刻」開始出發,如果你還是無法理解自我,那就從這一刻開始提升自我、實現自我成長吧。在避免「五種人生障礙」的基礎上挑戰自我,人生就是「正確的努力」減去「五種人生障礙」後的結果。剩下的結果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最終的成功和最出色的回答。

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從這一刻開始實現最好、最出色、最真實的自我。只要做到這一點,不論最終的結果如何,都會交出一份讓人滿意的人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