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 擺脫「挫折感」 >

擺脫「挫折感」

希望取得勝利的念頭越強烈,失敗時的挫折感和痛苦就會越強烈。許多人都無法走出挫折、失望和失敗後的傷痛。

佛教認為,世上原本沒有勝利和失敗,這樣的念頭完全產生於慾望和妄想。這並不是一句安慰人的話,而是在正確理解自己的內心後認清的一個重要事實。

「現在進行時」的嫉妒和「過去式」的自卑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嫉妒這種情緒。當人們感到嫉妒的時候,就會對比自己更出色、更優秀、更成功的人做出反應。

「羨慕有能力、受到領導表揚的同事」的想法,以及「見到身邊的同齡人都如此出色,內心感到有些焦急」的想法,這些都屬於對他人做出反應後所產生的嫉妒心。

嫉妒是一種針對他人的「現在進行時」的情緒,但是在分出勝負後又會轉變為挫折、自卑或怨恨等「過去式」的情緒。但是不管以哪種形式出現,嫉妒總是折磨著我們的內心。不過只要運用正確的思考方法,我們完全能夠擺脫嫉妒的束縛。如果將嫉妒這種情緒理解為「對他人的偏執」,就能夠產生有趣的理解。關於「偏執」這個詞,讓我們先來看看佛陀的理解。

人們因為三種偏執而苦惱:

1求而不得的偏執——但是最終還是得不到。
2奢望永恆的偏執——但是終將失去。
3想要擺脫痛苦的偏執——但是痛苦卻伴隨一生。

      ——選自《在鹿野苑對五比丘的開示·相應部》      

也就是說,嫉妒中包含了上述三種偏執中的兩種。

第一,希望獲取他人認可的偏執。但是當無法得到認可時,便會陷入苦惱。這是產生於承認欲的偏執。

第二,覺得受到認可的他人看起來特別礙眼的偏執。這是將自己心中的憤怒轉嫁給他人的狀態。

也就是說,嫉妒的本質是將「無法滿足承認欲」的憤怒轉嫁到他人身上的一種狀態。嫉妒屬於「三毒」之一的「憤怒」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來自嫉妒的憤怒其實和他人沒有任何關係,因為如果自己也能獲得他人的認可,那就不會產生任何嫉妒。憤怒的真正原因在於無法得到他人認可,承認欲未被滿足所導致的不滿。

所以說嫉妒本身和他人沒有任何關係。沒有關係卻要將怒氣轉嫁到他人身上,那就相當於「亂發脾氣」。心情煩躁的時候大聲地責罵小孩,為了緩解壓力而故意找碴等行為都是出於類似的心態。

嫉妒的根源在於承認欲,那麼該如何滿足自己的承認欲,也就是說該如何才能獲取他人的認可,這才是思考的重點。而將自己的不滿轉嫁到他人身上這種做法,顯然是緣木求魚了。

「自觀」——看清自己的腳下

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首先需要完成能夠做的和應該做的事,這就是前文中已經提到的「正確的努力」。一切都要從正視自己的內心動機和自己所擁有的能力——現階段能夠做到的事情——開始著手。

自己所擁有的能力,是指性格、資格、技能、才能、經驗等事物,很顯然這些都是自己獨一無二的能力。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所以不管怎麼嫉妒他人,我們都不一定能夠獲取同樣的成果。

而且每個人的努力方式,也就是前進的方向也有很大差異。人們常常關注那些成功人士,希望(妄想)採用相同的方法來取得同樣的成果,但我們真正該做的,其實是靜下心來找尋自己的成功之道。

擺脫嫉妒心的第一步就是從關注他人的狀態轉變為關注自我的狀態。不要一味地關注他人,要走出嫉妒所帶來的憤怒。同時要從「希望通過複製他人的方式取得和他人同樣的成果」的妄想之中清醒過來,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擺脫嫉妒心。

如果內心還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那就應當思考「我現在能做什麼」「我現在是否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到位了」以及「是否還有其他值得嘗試的事情」等問題,漸漸地,你的注意力就會轉向如何提升自我能力、如何推進工作和改善生活等方面。

佛教中將這樣的思維稱為「自觀」——看清自己的腳下。看清自己的腳下,先把能夠做到的事情全部完成。這樣的努力和改善方式,只需要正視自己的內心,從現在所處的位置開始行動。它並不困難,同時也是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只要做到這一步,你就能擺脫嫉妒心,享受自己努力的全過程。

人生價值可能在別處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認可自己的人和不認可自己的人。和空氣、陽光等自然要素不同,具備社會價值的事物數量總是有限,所以每個人做出的成果都會被拿來作比較,這一點是無法迴避的現實。

如果設立了目標並為之努力,但最終卻沒能取得成功,那麼此時該如何正確地思考呢?

如果過度偏執於被人認可、想要取得成功,那麼由承認欲所引起的不滿和憤怒將永遠持續下去。嫉妒心、挫折感、自卑感和怨恨情緒等都是由這樣的偏執所引起的。

如果因為偏執而產生了動力,當然也可以放手一搏,但假如因此產生了苦惱,那就說明「思考方法發生了錯誤」,需要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維。

如果從佛陀所講述的「慈愛」的觀點來看,首先我們需要理解「為他人奉獻自己的力量」這一點。如果說「慈愛」這個詞過於抽像,那麼「奉獻」這個詞就容易理解多了。有了奉獻的動機,首先要思考的就是,「我現在能夠發揮怎樣的價值」。只有在這一刻,自己真正的人生才能正式拉開序幕。

不少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和別人相同的成功、相同的勝利、相同的創意、相同的生活方式。當然,如果他本人覺得沒有問題,那也無妨,但假如對現在的生活感到不滿足,那就說明這樣的思考方法可能並不適合自己。此時我們不需要自我否定,改變一下思考方法即可。

如果你見到其他人取得了你曾經夢想中的成功和勝利,那請由衷地祝賀對方。悲憫之心能夠讓你體會到對方為之付出的辛勤努力,這樣的體會就是「敬意」。

但如果對他人充滿嫉妒的情緒或者自己產生了自卑心理,那就需要切換一下思考方法了——「我不需要和他人擁有相同的人生價值,或許我的人生價值在別處。」

人生最終極的目的是奉獻。只要能夠為他人奉獻自己的能力那就是最出色的人生。將奉獻作為人生目標,首先完成自己能夠完成的事,在日常生活中體會那些細微的喜悅和人間煙火,這樣的人生其實已經十分圓滿。

「出淤泥而不染」的生活方式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都體驗過挫折和失敗,但是沒有必要因為這些過往的糟糕經歷而否定自己的能力,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都是不同的。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人際關係、性格、能力、運氣(時機)都有所不同,每個人的大腦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心靈的反應」也千差萬別。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所不同,所以外在的行為舉止也會有巨大差異,最終形成百態人生。我們無法去比較百態人生,因此當執著於勝負、優劣、人有我無等情緒的時候,就會陷入偏執和妄想的泥沼。此時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閉目靜心。

閉上雙眼,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隔絕讓你苦惱的外界刺激。此時,「外界」已然消失。這就是獨立於世、出淤泥而不染的生活方式。

青蓮、紅蓮、白蓮皆萌生於水底,成長於水中,綻放於水面,卻未被污泥所染。開悟之人,成長於俗世,卻未被俗世所染。

      ——選自《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