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 競爭中的「第三種選擇」 >

競爭中的「第三種選擇」

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競爭這一現實呢?大多數人會想到以下兩點。

1參加競爭,以取勝為目標,認定這就是普世的規則。
2避免競爭,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現代社會,和成功學相比,「避免競爭,自由地選擇生活方式」的理念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一般來說,人們都認為佛教的思想屬於第2點中的避免競爭。但實際上佛教認為,更重要的在於內心的態度,這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也就是應該以怎樣的心態活在現實中的問題。佛教並沒有否定競爭這一現實,而是在思考如何在現實中明確自己的心態,所以我們還有第三種選擇。

3以正確的動機來面對競爭。也就是說,除了取勝這一動機外,還可以通過其他動機來面對競爭。在勝利和失敗這種二選一的價值觀以外,還有其他的價值觀值得我們選擇。

佛陀的教導1:閉上雙眼觀內心

可能有讀者會思考,以佛陀的思考法真的能在競爭型的社會中生存下去嗎?佛教認為這是可能的。但是首先,我們必須從過度競爭這一無意義的遊戲中徹底清醒過來。

假設某一天因為競爭而倍感疲憊的你拜訪了某禪寺的高僧。高僧讓你先閉上雙眼,閉上眼之後,眼前就只剩一片黑暗。在這片黑暗中,沒有判斷勝負的人類社會。在黑暗中,你所想到的一切都取決於你現有的思考方法。

——「我怎麼可能輸!」
——「我一定要取勝,我要讓大家認可我的實力!」
——「我可不想被人小看!」

或許在黑暗中,你的內心湧起了這樣的一些念頭:對於勝利的慾望、自尊心、虛榮心、面子——這些念頭全部都產生於內心的陰暗面——還有被別人超越、不如別人、輸給別人、自己沒有什麼價值等念頭也來源於此。

對於這些念頭,首先需要正確地理解。

1每個人都有索求之心。
2每個人都有想要獲勝的慾望。
3對於勝負的判斷,和他人進行對比的意識,被競爭所驅使而無法停下的腳步,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內心。

因此,剛才眼前所浮現的雜念全都屬於妄想。「想要獲勝」「已經獲勝」「不想輸」「已經輸了」……這些念頭都是妄想。

此時睜開雙眼,注視眼前的一切景象——不論是室內的光景,還是室外的風景——現在映入眼簾的只有光線,剛才腦海中浮現的所有妄想在現實中都不存在。在這一刻,我們能夠強烈地體驗到:剛才腦海中的一切雜念只不過是一場妄想。

佛教提醒人們認清競爭的實質,讓人們思考該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競爭,這種思考方法與世俗的思維方式有本質上的不同。無論外界如何,首先要做到的一點是認清自己的心,清楚理解自己的內心是以怎樣的狀態和外界相接觸的。

閉上雙眼時,過度的求勝慾望所帶來的只是一陣妄想。意識到這種妄想,並從中清醒過來,這就是從過度競爭中解脫出來的第一步。

佛陀的教導2:睜開雙眼看真相

人們總是對外界做出各種反應,在求勝欲、面子和自尊心的驅使下前行,並且想方設法地獲取能夠滿足這些慾望的物品、財產、評價、學歷和自尊等等。對於勝利的嚮往無時無刻不在束縛著人們,即使取得了一次勝利,內心也難以平靜,總是希望獲取更大的勝利。

相反,如果在競爭中失敗,人們又常常耿耿於懷。就算上了年紀、回首往事的時候,也會禁不住感歎:「如果當時能夠這麼做,我說不定就贏定了!」大多數人沉湎於求勝的慾望中,彷徨不安地度過一生。

佛教向人們提出了疑問:「如果繼續這樣的人生,將永遠也得不到滿足。如果終生都無法滿足,這還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嗎?」

競爭實際存在於現代社會。想要在競爭中取勝也無可厚非,但是該如何面對競爭這一現實,卻是每個人自由的選擇。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過度競爭的妄想中睜開雙眼,保持清醒。只有做到這一步,我們才能選擇是繼續參與競爭,還是遠離競爭,抑或是以新的動機面對競爭。而真正地認清自己,這是此後的步驟。

當我們太過在意他人的意見時,應當閉上雙眼。當我們因為求勝慾望而陷入苦惱時,應當睜開雙眼。

閉上眼,是為了避免一切多餘的反應;睜開眼,是為了看清什麼才是妄想。希望讀者都能加以實踐,讓自己的心靈重獲自由。

能見者,亦可不見;能聞者,亦可不聞。大智若愚。

      ——選自《長老卡查雅那的箴言·長老偈經》      

對內心置若罔聞,沉迷於外界反應的人,只會陷入慾望的泥沼。能夠充分理解自己的內心和外部世界,才能遠離煩惱,從慾望中解脫。

      ——選自《佛弟子拉昆塔卡的自白·長老偈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