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 競爭是一種無法逃避的現實 >

競爭是一種無法逃避的現實

在現代社會,競爭是一種無法逃避的現實。但是在競爭的過程中,緊張、焦慮、爭強好勝等各種壓力總是如影隨形。在競爭中失敗時,又會因為失敗和自卑而陷入沮喪。競爭總是令人煩惱。

那麼有沒有能解決這種煩惱的方法呢?如果能理解競爭的真相,能夠掌握正確的競爭方法,我們就可以擺脫競爭所帶來的苦惱。

競爭源於「索求之心」

歸根結底,到底什麼是競爭呢?佛教提倡人們審視自己的內心,其實競爭也是一種源於「索求之心」的現象。

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在慾望的驅使下生存,生物的大腦將滿足自己的慾望當作生存的終極目的。但是對於人類來說,慾望並非單純的衣食住行,還包括承認欲——地位、自尊心、學歷、容貌、職業背景等各種因素。

這些因素的總量是有限的,因此想要滿足同樣慾望的人們便開始了互相爭搶,成功搶到的人便是勝利的一方。這就是競爭的雛形。

競爭並非單純的互相爭搶。每個人都有貪慾,希望佔據更有利的地位,希望比別人出色,希望比別人地位高。貪慾是沒有終點的。只要內心還有貪慾,我們就總想著要滿足新的慾望,獲取新的勝利,這樣的念頭讓我們又前赴後繼地投入到新的競爭中去。

被承認欲所吞沒的人們總想著如何進一步取勝,如何進一步得到他人的認可,也就是說,競爭這種心理狀態是由「滿足獲取物質的原始慾望」和「無法滿足於已獲取物質的貪慾(內心的飢渴)」兩部分組成的。只要人活著,就無法擺脫慾望。如果被這些慾望所包圍,就會無意識地陷入無窮無盡的競爭中。

人們總是無法滿足,總是貪婪祈求,總是爭強好勝。這是一種被慾望吞噬、內心飢渴的狀態。

      ——選自《捨棄貪慾的人·相應部》      

勝利真的甜如蜜嗎?請.加.微.信.公.眾.號:tobseller,每.天.分.享.最.新.暢.銷.書.籍,十.萬.書.友.等.待.您.的.加.入。

競爭來源於爭強好勝的慾望,同時現代社會的結構也讓人們無法擺脫競爭。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企業之間會互相競爭,比拚業績;員工之間會互相競爭,比拚工作實力,爭取早日出人頭地;就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互相爭搶心愛的玩具,比較大家誰的成績更好,誰的朋友更多。

其實社會中的許多競爭原本都是客觀存在的,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競爭就開始了。

比如,在學習中過分關注分數,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莫須有的競爭。任何人都體驗過學習這件事,只要幼兒進入到學齡階段,就會開始重視自我價值;到了中學階段,很多學生都把分數視為命根。

學習的本質是掌握知識和能力,比起因為成績好壞而時喜時憂,學生還有許多其他值得思考的事情可以做。但是周圍的成年人——父母和學校裡或培訓班的老師們——卻在他們耳邊不斷重複:「這就是你的分數!這就是你的名次!這就是你現在能考上的學校!」是成年人將判斷學生價值的統一標尺擺在了學生面前。

學生可能未曾思考過該通過什麼來判斷自我價值,但是卻通過比較分數和成績等方式學會了如何評判自我價值,於是學生的思考方式就發生了變化:1希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認可;2要想得到認可,就必須提高成績;3所以要把提高成績作為學習的目標。

但現實生活中,不少學生(甚至包括閱讀本書的你)都有過一個共同的疑惑:提高成績這樣的目標是沒有實體的、沒有根據的目標。

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的學生往往在直覺上能夠意識到:在學校的學習只是一種機械性的慾望。在學校的學習並不快樂,也無法滿足自己真實的求知慾。明明不快樂卻不得不繼續學習,這是一種很不自然的狀態。

但是學生也有承認欲,對這樣的慾望很容易就會做出反應。在成績決定自我價值的價值觀的影響下,他們便會拚命努力學習。同時周圍的家長和老師也會用同樣的價值觀來判斷學生,導致學生產生了一種「只要成績好就什麼都好」的錯誤判斷。

如果能夠像佛陀一樣開悟,或許這些學生就能「像犀牛角一般,獨自前行」。但是希望得到家長認可的學生就如同「被蒙蔽了雙眼的野豬」,一個勁兒地往前衝,學得昏天暗地,誓要爭當學霸。圍繞學習能力的過分競爭便如此輕而易舉地讓學生捲入其中。

這樣的競爭來源於扭曲的價值觀和錯誤的判斷,同樣也屬於過度的慾望。它是成年人將分數和價值綁定在一起而產生的誤解。而在某些學校和培訓班裡,對老師們而言,提高學生的分數和自身的利益是掛鉤的。

對於父母來說,如果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異,便能夠滿足自尊心(承認欲),他們通過子女來實現自己年輕時未能實現的願望(也可以理解為不甘),例如考入名牌大學。而學生們也逐漸地從學習中發現「勝利」的價值,只要分數比別人高,就能被老師和家長表揚,就能維護自己的自尊心。

在這樣不良的競爭過程中,人們的慾望得到了滿足,但這樣的滿足就如同有毒的蜂蜜,甘甜卻有毒害。但人們無法擺脫這樣的慾望,所以也無法從成績所代表的價值觀中清醒過來。

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勝利者

曾經筆者也親身體驗過學習中存在的激烈競爭,參與競爭的人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拚死也要維護自己的自尊心。

在競爭的世界裡,滿足自我絕對不是最終目標,人們熱衷於通過各種形式來滿足自尊心,並樂此不疲。該念哪所大學,該找怎樣的工作,這些選擇的前提都是如何在維護自尊的競爭中取勝。就算工作幾十年,就算迎來了退休,這些人也還是執著於維護自尊心。

一旦參與到了這樣的競爭中,往往就會騎虎難下。雖然成績優異、聰明、取得勝利和自尊心都不過是由承認欲所產生的求勝慾望,可一旦失去這些字眼,就會被評價為「不如別人」。沒有人喜歡這樣的評價,所以總是拼了命地繼續埋首於競爭。當然,陷入競爭中的人們總是眉目焦灼、在意他人的看法、內心充滿膽怯和飢渴。

這個世界充滿了鬥爭、爭吵、擔憂、悲傷、吝嗇、自我存在感、傲慢和誹謗中傷。然而這一切終將逝去,皆是一場幻夢。

      ——選自《經集·鬥爭·武器》      

誰都無法否認世界上存在競爭,有時候失敗也確實會導致一些實際損失,所以人們才會產生如此強烈的求勝慾望。但是,若過於執著於「勝利」這一單一價值,我們最終只會陷入無止境的競爭之中。

沒有任何人能永遠勝利,況且勝利者始終是少數人,大多數人都不得不體驗失敗的苦味,因此只要不轉換思維,失敗所帶來的痛苦將會伴隨一生。

佛教本身並沒有否定現實,沒有否定競爭,但是也沒有囫圇吞棗地迎合現實,佛教所思考的,是如何正確地面對競爭,它要求人們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