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 任何時候都不否定自己 >

任何時候都不否定自己

工作、生活中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以及面對人生的林林總總的機遇時,我們常常會有「搞砸了」的想法。筆者認為,面對失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千萬別洩氣,別自我否定。但是作為內心的反應,「判斷」有時候來得太快,我們不自覺地就開始自責起來:「對方對我的評價可能不太好」,「我不適合做這個工作」,「我真是個沒用的人」。

有的人越想越嚴重,會出現自卑感或挫折感,甚至覺得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在現代社會,有不少人因為自我否定而苦惱,其實對於如何戰勝「自我否定」和提高心理素質,佛陀早已經給出了答案。

產生憤怒的主體是自己

現在讓我們嘗試著來理解,由「自我否定的判斷」所帶來的煩惱。

一旦否定自我,承認欲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憤怒。憤怒對於人們來說就是一種「不快」的反應,為了消除這種反應,人們會在1攻擊和2逃避之間做出選擇。這兩者是所有生物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

1攻擊行為體現為發火、怒吼、故意找他人麻煩來發洩怨氣;或者體現為「對自己的攻擊」,例如責備自己,厭惡自己,覺得自己是個廢物,覺得不想活了之類。

2逃避行為體現為忽視問題、偷懶、偷工減料、休息、宅在家裡、拚命睡覺、憂鬱、尋求刺激和快感等等。

一旦出現這樣的狀況,自己和周圍的人都希望找到解決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找到解決方法」這個判斷本身也是一種對自我的否定,同樣也會產生憤怒。這樣的憤怒又會產生新的「攻擊」和「逃避」行為,最終只會陷入惡性循環。

佛教認為,不論在怎樣的情境下,「避免憤怒的產生」這一點應當始終不變。所以不論在怎樣的情境下,都別輕易「做出判斷」(避免自我否定)。

「讓心重獲自由」的練習

那麼如何避免自我否定呢?人們缺乏「避免判斷」的訓練,因此雖然內心很清楚「不能自我否定」「必須接受真實的自己」這樣的道理,但還是會不由得隨意做出判斷。

有的人甚至產生「沒有臉面見鄰居」或者「要是傳出奇怪的謠言該怎麼辦」之類毫無根據的妄想。不少人因為太過敏感,因為他人的話語、表情或者一個眼神就能馬上做出這樣消極的判斷。

對於這樣的消極判斷,不論是來自自我還是來自他人,都需要進行「停止消極判斷的練習」。

關於如何停止判斷,之前我們已經談到「馬上意識到做出了判斷」等三種方法。但是對於「不知不覺間就開始自我否定」的人,筆者還有一些新的建議。同樣也是三種方法:1.去外面走走;2.瞭解世界的廣袤;3.通過自我暗示來實現自我肯定。實際上,這也是筆者在人生最痛苦的階段親自實踐過的三種有效方法。

1.去外面走走

當出現「自我否定」時,可以馬上出門走走。散散步,一個小時也好,兩個小時也罷,徹底地邁開腳步,走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讓意識集中在「身體的感覺」上。佛教認為產生感覺的器官分別是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肌膚,你需要將所有的意識都徹底集中於這「五感」。例如,在每天早中晚的不同時間段,天空的顏色、街道的燈光、樹木的蔥鬱和河流的聲響都會有所不同。在這分分秒秒之中,睜開自己的雙眼,極盡視力所及,去觀察和體會(凝視)這世間萬物。

我們吸進鼻腔的空氣的氣味和濃度,隨著季節和時間的變化也會有所不同,有時冰冷,有時溫暖,有時潮濕,有時乾燥。室外的空氣和「自閉的內心」是截然相反的、新鮮的存在,我們要通過嗅覺去呼吸和感受這份新鮮。

請將意識集中於你走過的每一步,感受鞋底傳來的大地的堅實,闊步向前走下去。在這一瞬間,佔據你身體的只有「感覺」,剛才還在頭腦裡嗡嗡作響的「煩惱」已經煙消雲散。「另一個自己」和「另一種人生」就在眼前。這一瞬間,你已經體驗到了「全新的人生」。

深夜外出散步的時候,偶爾會路過一些小小的24小時便利店,讓我們來想像一下在裡面工作的店員的生活吧。這位店員有可能一直孤孤單單地工作至深夜卻一個客人也沒來。人都是孤獨的,但是當我們看見他人的孤獨時,就不會覺得自己那麼孤獨了。

當消極的判斷湧現時,也就意味著「Game Over」(遊戲結束了)。消極的判斷導致消極的「自我否定」,在一片漆黑之中沒有希望,也找不到想要的答案。這種時候,我們需要將所有的注意力轉移到「感覺」的世界中去,讓意識轉換一下方向。

日本僧侶有「千日回峰行」的修行習俗,這是一種每天步行三十至八十公里的距離,連續行走七年的修行方式。「擺脫自我否定的步行」也是修行的方式之一。可能大家覺得「修行」這個詞有些太正式了,我們也可以理解成「練習」「實踐」「生活」或「用心」。至於行走的距離倒沒有什麼特別規定,只需要邁開腳步走起來,這並不是難事。不論幾個月還是幾年,走著走著,自我否定的判斷便會從頭腦中消除。

擺脫讓自己苦惱的判斷,這是人生的一大功德。我希望每位讀者都能靜下心,邁開腳步,走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心重獲自由。

2.瞭解世界的廣袤

大千世界中,有各種各樣的人,實際上對你持否定態度的人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多。

走在街上,我們可能偶遇在購物途中的母子、在街角巡邏的交警和在商店內工作的店員們,我們在家以外的地方看到的人們都有各自的日常和人生,要是上前向他們問路,通常他們都會熱情地給你指路吧。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心地善良的、熱心的人。很多人忙得根本沒有多餘的心思來否定他人,他們為了過好自己的人生,忙碌而充實地過著每一天。

在午後一兩點,在黃昏時分,或在星空閃耀的夜晚,請張開你的雙眼,抬頭看看天空,廣袤的宇宙就在那裡,可我們卻常常固執地只看見「自我否定的判斷」這一點。至於這些判斷從何而來?可能來自於父母,可能只是因為朋友的一句話,也可能是來自社會的信息,還有可能來自我們小小的「自以為是」或「誤解」。

當人們陷入「執著」的時候,很多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地在他們眼中放大,他們甚至認為這種放大後的假象就是真實的人生。

當我們遠離「執著」、看清產生「錯覺」的內心時,我們應當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在海闊天空之處,「自我否定的判斷」自然會煙消雲散。將你的目光投向全新的世界,那裡有嶄新的人生在等著你。

3.我相信我自己

「避免自我否定」的另一個方法就是不斷重複「我相信我自己」這句話。這裡所說的「自我肯定」和人們常說的「Positive Thinking(積極思維)」是不同的。我們常常在一些成功學裡聽到這樣的內容:對自己不斷重複「我能行」或者「每天都會越來越好」之類的話語,人生就會越來越美好。

當然我認為這樣的話語確實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但是積極的話語如果和現實相差得太遠,內心深處就會自動將其判斷為「謊言」,漸漸地就失去了心理暗示的效果。最終很多想法也沒能落到實處,永遠停留在用話語去「自我暗示」的階段。

佛教以「正確的理解」為基礎,認為當話語和現實背道而馳(某種意義上,也屬於妄想)的時候,這句話本身就不成立。雖然我們也會有「要是能怎樣怎樣就好了」之類具有「方向性」的想法,但這樣的想法也是未曾發生的事。從這一點來說,這樣的想法就屬於妄想。

重點在於如何讓自己停止「自我否定的判斷」,因此能夠停止判斷的簡單話語或許更有效。這句話就是:「我相信我自己。」

當你在實際生活中對自己重複這句話後,就會發現「判斷從腦中消失了」。

為了讓大腦擺脫多餘的判斷,當頭腦開始思考「反正怎麼怎麼樣」「終歸還是怎麼怎麼樣」或者「我根本沒資格怎麼怎麼樣」的時候,請想起「我相信我自己」這句話,並在腦中不斷重複:我相信我自己。

停止判斷之時,即是生命流動之日

人類這種生物非常熱衷於判斷,希望得到他人認可的慾望也很強烈,所以面對事與願違的現實,人們常會做出「自我否定」的判斷,這也是情有可原的自然反應。但是對照佛教的理解,「自我否定」的判斷不具備合理性,因為:1這樣的判斷將帶來苦惱;2這樣的判斷只不過是妄想。在佛陀的思維中,既不真實也沒有益處的判斷是不必要的。

可能有的讀者會想:「但是有時候,給自己施加壓力也是有必要的啊。」其實在佛教中,也有鼓勵自我的方法,例如「找到方向性」「集中於當下」,以及「用行動代替妄想」等。故意通過自我否定的方式將憤怒轉化為能量顯然是不可取的。

不論你現在處於怎樣的狀態,都請停止自我否定的判斷。你現在應該思考的是,在這一瞬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自己能夠做些什麼。

曾經在我修行過的寺廟裡,有一天早晨,一位修行僧人睡了懶覺,沒來得及參加勤行(在規定的時間誦經、拜佛等)。他本人覺得,「作為出家人,太不應該了」,因而陷入沮喪。當時寺裡的住持立刻對他大喝一聲:「笨蛋,你應該關注現在!」

沉溺於過往——以過去發生的事為理由而否定現在——的人只會被內心的煩惱、邪念和雜念所佔據。人生永遠無法避免錯誤和失敗,重點在於該如何應對錯誤和失敗。不要沮喪,不要氣餒,不要自責,不要回憶,不要悲觀,將視線集中在當下,集中在這一瞬間,做出正確的理解,明確「今後自己能做些什麼」。當然,如果自己的行為給他人添了麻煩,也需要正確地理解事態,坦率地向人道歉。

      捨棄過往的污穢,不再沾染新的污穢。      

      明智之人從迷思中解脫,他們不會責備自我。      

      人們應當正確地理解內心和整個世界。      

      但是不要因為這樣的理解而妄測自己的價值,      

      因為這樣的想法不會帶來喜悅。      

      「覺得自己更優秀」「覺得自己技不如人」      

      或者「覺得自己和他人差不多」之類的判斷都是不可取的。      

      不論聽到怎樣的評論,      

      都不要對自己的價值妄加判斷。      

      拋卻了所有煩惱(評價和判斷)的境界,      

      才是真正的喜悅之地。      

      這樣的人才是勝者。      

      這樣的人不會被任何困難打倒。      

      ——選自《經集·關於爭論·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