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 正確審視內心的狀態,超越「三大煩惱」 >

正確審視內心的狀態,超越「三大煩惱」

要避免「心靈的反應」,首先要做到「正確的理解」,這就是解決煩惱的秘訣。尤其是保持審視內心這一習慣,能夠有效地避免平日的壓力、憤怒、沮喪和擔心等「不必要的反應」。

那麼,「審視內心的狀態」究竟是指什麼呢?在此我將介紹三種方法:1.語言確認;2.意識到身體的感覺;3.進行分類。任何一種方法都能非常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反應」,請務必加以實踐。

1.用語言來確認內心的狀態

這是一種「用語言來確認內心狀態」的方法。例如,在合不來的人面前感到緊張的時候,首先要確認「自己感到緊張」這件事。當你長時間看電視和玩網絡遊戲的時候,應當客觀地確認「大腦已經混亂,感到浮躁」「內心正在焦慮」等心理狀態。此時如果你能閉目靜靜地思考,內心就會恢復平靜。

平時在工作中,或者與家人相處的時候,也要有意識地確認,現在自己的內心究竟處於怎樣的狀態。「感到疲憊」「感到乏力」「感到焦躁」,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內心狀態。

「用語言確認」在佛教世界中有時候被稱為「標記」——貼上標籤。給各種內心狀態都貼上一張寫了「名字」的標籤,進行客觀確認。請.加.微.信.公.眾.號:tobseller,每.天.分.享.最.新.暢.銷.書.籍,十.萬.書.友.等.待.您.的.加.入。

在日常生活中也請進行這樣的「標記」:掃除的時候確認「我正在掃除」,洗碗的時候確認「我正在洗碗」,散步的時候確認「我正在散步」,用電腦工作的時候確認「我正在使用電腦」。

只需要把正在做的事用語言如實描述即可。漸漸地我們就能養成將內心狀態和身體動作如實地用語言來進行確認的好習慣。

通過反覆實踐,我們便能體會到,通過語言進行確認是「避免心靈反應」的有效方法。避免不必要的反應,我們的心靈便能恢復平靜。

「用語言確認」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礎,筆者非常推薦。

2.意識到身體的感覺

另一個方法則是意識到自己的感覺。這種方法對於緩解壓力和疲勞都非常有效。

首先,請閉上雙眼,在內心凝視自己的雙手。在黑暗之中,你一定能意識到「雙手的感覺」。請凝視自己的雙手,同時將手抬高,此時會有「移動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特別意識「雙手的感覺的存在」和「雙手的感覺發生了移動」這兩件事。

將手抬到與肩同高度,然後再放回原位。在這個過程中,始終閉上雙眼,體會手的感覺。然後將手掌朝上攤開,放在大腿上;將手握緊,再攤開。在這個過程中,心裡反覆確認:「握緊雙手的時候,會有這樣的感覺;攤開雙手的時候,會有這樣的感覺。」將這樣的狀態重複幾次。

集中精力,意識到身體的感覺,同時從座椅上站起來,然後行走。行走的時候,特別注意腳部,尤其是腳底的感覺。當你有意識地「凝視身體的感覺」時,便能明白「意識到身體的感覺」的真正含義。

按照同樣的要領,呼吸的同時也能體會到「腹部的收縮」和「進出鼻腔的空氣的感覺」。平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經常有意識地去體會這些身體的「感覺」。

這兩種方法,1用語言確認,2意識到身體的感覺,在佛陀生活的古印度被稱為「沙提」(Sati),在禪宗世界裡被稱為「念力」,在冥想世界中則被稱為「正念」。

我們應當正視內心的狀態,增強意識,只有這樣做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反應,讓心靈恢復平靜,提高精神的集中力。

3.在頭腦中進行分類

這是將內心的狀態分成好幾種並加以理解的方法,雖然和「用語言確認」有幾分相似,但是這種方法的使用範圍更廣,更強調概念性的理解。內心的狀態基本上可以分為1貪慾、2憤怒、3妄想這三類。

1貪慾,是指被過度的慾望所驅使的狀態。說得直白一些,就是指過度索求、過度期待、焦慮,以及對人際關係的不滿。這些幾乎都來自於「過度索求的心」。

我希望每位讀者都能時常審視自己,是否對自己或者對他人有「過度的索求」。如果被貪慾所支配,除了自己感到痛苦之外,還會給周圍的人帶來不幸。

被貪慾驅使而過度索求的人,會被原本虛無的煩惱打敗,陷入無盡的苦惱之中。就宛如自己親手在船上鑿了一個洞,讓河水湧入船內。

      ——選自《經集·慾望》      

2憤怒,這是指感到不滿或不快的狀態。焦躁、心情不好、總是感到壓力時,首先需要理解「這就是憤怒的狀態」。

從「索求之心」開始的人生,「憤怒」原本就是如影隨形的。不少人都會覺得「雖然找不到原因,但是總覺得哪裡不滿意」。

但是這樣的生活,很難稱得上幸福,因此我們必須正確地理解「憤怒的存在」。並且憤怒是由「索求之心」所產生的,所以這樣的憤怒本身是沒有現實根源的。

而那些「明顯感到憤怒的人」則需要特別注意了,尤其是那些易怒的人,為失去了某些事物而感到悲傷的人(悲傷也是憤怒的一種表現),對過往的人生還有留戀、沉湎於後悔和挫折感之中無法自拔的人,以及背負著自我否定和自卑心理的人,如果對於上述這些憤怒不管不問的話,對你們的人生來說將是一筆巨大損失。

憤怒是可以通過「正確的理解」這一心理行為來消除的。相反,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憤怒只會日積月累。易怒、慾求不滿、吹毛求疵之類的性格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越來越明顯。

我們應當正視自己的內心狀態。如果感到自己有憤怒,那就首先理解「憤怒的存在」,然後將這些憤怒「沖刷乾淨」,漸漸地心靈便能恢復平靜。

請注意,那些冷靜沉著的人,總是有意識地防止發怒,戒除言行舉止和思維上的浮躁。他們這樣做便保持了心靈的自由。

      ——選自《法句經·憤怒》      

3妄想,是指想像、思考、在頭腦中不明確地構想某個事物的狀態。

「腦子裡總是想些多餘的事」「無法冷靜地集中於眼前的工作」,這樣的煩惱就是由妄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