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 特別篇 「苦惱」轉變為「希望」的那一天 >

特別篇 「苦惱」轉變為「希望」的那一天

如果不清楚煩惱產生的根由,那就會一直為煩惱所擾。相反,如果能正確地理解煩惱的來源,煩惱就會變成「能夠解決的課題」,也就是「希望」。將苦惱不斷的人生轉變為「希望」,這就是本節有趣的內容。

那位女士和我初次見面的時候,即將邁入八十歲。由於四十來歲的大兒子有家庭暴力傾向,並且愈演愈烈,所以最後將他的母親——也就是這位女士——趕出了家門。他將門反鎖起來,誰也進不去。女士在人生的暮年時期變成了一位無家可歸的人。

幸運的是,她申請到了政府的生活援助,搬進了一間小小的公寓。我第一次去那裡是在盛夏的午後,女士說:「如果今天我仍然找不到答案的話,我就在這裡上吊自殺。」

女士慢慢地講述了此前的人生經歷,從中我可以看到大兒子在經年累月中對她的深深怨恨。女士的娘家有兄弟姐妹共七人,她的父母唯獨沒有讓她去學校唸書,而讓其留在身邊服侍。女士結婚後有了兩個孩子,但是父母又命令她將兩個孩子送給親戚撫養——「你作為女兒的工作就是照顧好這個家!」因此女士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的幼年時代是如何度過的。有很長一段時間,她的大兒子始終認為「這個人不是自己的媽媽」。

關於母親最初的記憶是在他六歲那年生病住院的時候。大兒子一直趴在窗邊,等待母親來看望自己。母親雖然來到了醫院附近,但是又離開了。「為什麼母親不進病房來看我呢?」據說這就是大兒子對母親最初的記憶。

這位女士面龐清瘦,看起來端莊謙和,似乎心中並沒有太深的苦惱。但是長時間以來,她和兩個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更苦惱於大兒子日益加劇的暴力傾向。但是最痛苦的是,她始終不清楚這一切發生的根源是什麼,始終找不到答案。

我漸漸地體會到:在當了母親、年歲漸長之後,女士的內心卻始終還是向著她自己的母親的。在她心底,始終期冀來自母親的關愛。她之所以成為和孩子「距離遙遠的人」,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房間的燈光熄滅,她問我:「那我今後能夠找到出路嗎?」

「當然有出路。」

她又問:「那我該怎麼做呢?」

我的回答是:「你需要正確地理解。正確地理解才是解決人生苦惱的最有效的『智慧』。」

通過今天一天的時間,我終於理解了她心中的苦惱是什麼。我告訴她需要將過去的體驗、今天一天的所感、每天的見聞,在心中仔細地進行體會和思索,並且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未來。只要做到這一步,很多問題就能自然而然地解決。

此時,女士態度堅定地發表了宣言:「我明白了。我會正視自己的內心,跨越痛苦就是我今後人生的課題。」

當我打開房間的燈時,女士的臉上又顯現出了生氣,她的目光也更加堅定。她已完全理解了自己的內心,從苦惱中徹底解脫出來。我目睹了一個人「成佛」的瞬間。

隨後這位女士前往養老院,申請做養老院的志願者。比起被人照顧,她更想照顧他人。她希望實踐佛陀所說的「仁慈」——祈禱他人的心靈幸福。

沒過多久,她在她家附近的步道上遇到一位修剪花草樹木的高齡男士,於是主動表示願意幫忙。沒過多久,她又和附近幼兒園的小朋友們變得熟悉起來,於是又主動幫幼兒園修剪草坪。她在電話中興高采烈地告訴我:「我現在的人生非常幸福!」

如果人生能夠重來,大多數人都希望將「不斷苦惱的人生」變成「充滿希望的人生」。掌握「正確理解的能力」,我們就能實現這樣的「重生」。

人們應該正確地理解苦惱的真相。應當斬斷苦惱的根源。應當前往沒有苦惱的境地。應當找到相應的方法並不斷實踐。我堅信,只要做到這幾點,便能脫離苦海。

      ——選自《佛陀最初的說法·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