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重構你的家庭親密關係 > 3 親密困境:你是否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有時候,「不靠譜」的父母也很重要 >

3 親密困境:你是否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有時候,「不靠譜」的父母也很重要

我們用怎樣的態度來面對錯誤,是付之一笑還是事事計較,也許會傳遞出不同的力量。

在這個時代,做一個沒心沒肺的人越來越難了。

做什麼事情都得按照規矩才行。你稍微對一件事不在意,就會有人提醒你:「你知道這樣做的後果嗎?」其實誰也不能預知,但是書上、網上,前人的經驗裡處處是教條。人類的理性越發展,知識越完備,越失去了試錯的膽量。

單身漢的時候還好,你堵上耳朵不聽,耽誤的頂多是你一個人的前途。一旦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你就不得不為家庭和子女的未來考慮。厚厚的育兒書擺在案頭,吃喝拉撒都畫了重點;每一個過來人都有一大堆心得體會,告訴你有一些錯誤絕對不能犯;專家們到處鼓吹「父母的無知害了孩子」;公眾號則每天推送《95%的父母都忽略了的一件事》之類的文章,推波助瀾……

以至於我們都不敢承認:沒心沒肺地活著,也是一種活法。

而且這種活法,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我們「不怕」犯錯。

作為一個沒心沒肺的人,我堅定地認為,一件事發生了,就不是最可怕的,而我們心裡對它的「害怕」,才會導致更大的危害。20世紀美國經濟危機的時候,羅斯福總統也表達過這個意思。我們對一件事的恐懼,反而會使我們恐懼的東西變得更加巨大,甚而由虛幻變成真實。契訶夫寫過一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講一個小公務員看戲時不小心衝著將軍的後背打了一個噴嚏,便害怕自己冒犯了將軍,三番五次向將軍道歉,最後終於把將軍惹得大發雷霆。

雖然這種說法很不嚴謹,但總體上我相信,相比於那些謹小慎微的人,不怕犯錯的人活得更自在。而且神奇的是,人生之路似乎自有一種平坦。

比如我家人就總擔心我不會來事,畢業想留校都不會走關係送禮,很可能會栽一個跟頭。在他們看來,編製、戶口是天大的難題,不懂一點兒「人情世故」是解決不了的。但我確實就以一種不通世故的方式把問題解決了。就好像新手打麻將往往更容易和牌一樣,因為看不到那些坑,也就毫無懼色地踏過去了。

用老話來說,可能就是「傻人有傻福」。

我在喜馬拉雅做的音頻節目,情人節有一個問答的特別活動。有女生提問:「跟男朋友年齡差距很大,能有幸福的結果嗎?」

當時我想到的就是,年齡差距本身倒不見得是問題,但如果這麼計較「年齡差距」,這種擔心倒是有可能讓人痛苦。畢竟,跟一個人的年齡差距是既成的事實,再也改變不了。

計較的東西多了,害怕的就多。

當我們害怕某件事的時候,我們就是潛在地相信「這件事超出了我的能力,一旦發生,我沒有力量應對」。所以,謹慎雖然是一種珍貴的品質,但如果背後沒有足夠的膽氣作為支撐,謹慎和不自信或許就只有一線之隔。

教養孩子的時候尤其如此。很多成年人,自己經歷過大風大浪,成熟之後,變得老成持重。他們的謹慎是單純的理性,而非恐懼。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種態度,應該是「就算最糟糕的結果發生,我也能應付,但我只是希望提前準備得更好」。這個態度當然是最好的,然而未必能傳遞給他們的孩子。孩子因為缺乏同樣的歷練,不曾培養出底氣,他們接收到的信息也許會是「我父母從來不敢讓糟糕的事情發生,因為這些事是搞不定的」。

我常常聽到女性朋友抱怨自己的老公,帶孩子出門,事先準備得都太馬虎,東西都帶不齊全。等到孩子渴了,才發現連水壺都沒拿,還要手忙腳亂去找賣水的地方,更不用指望他們準備水果、零食、擦手的濕巾了。相比之下,媽媽總是更細心,隨身背的包就像哆啦A夢的百寶袋,要什麼就能拿出什麼。

但,有個不靠譜的爸爸,也不壞嘛。

我並不是在替粗心的男人辯護(這話當然沒有什麼說服力,因為我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員)。但我覺得不靠譜一點兒,也有助於孩子經歷一點兒不完美、不確定,而且一路克服下來,或許更容易變得皮糙肉厚一些。

口渴或者肚子餓了,立刻就能解決,這當然好,但如果暫時解決不了,手忙腳亂一下也不是什麼大麻煩。頂多就是難受一陣子,但最終會找到食物和水,解決問題。然後孩子就會知道:「不見得肚子一餓就要馬上填飽,一時解決不了也沒事,遲早是會搞定的。」

各位,這不就是很多教育專家鼓吹的「延遲滿足」能力嗎?

而生活在哆啦A夢式的照料下,肚子一餓就能馬上填飽的孩子,他們的世界中就存在一個隱約的不解之謎:「如果一時找不到吃的,究竟會怎麼樣?」因為缺乏機會驗證,所以在他們看來,那或許就等於不可承受的災難。

從未經歷過父母犯錯,孩子對犯錯的恐懼可能就更多一些。

所以,我們這些不靠譜的父母是多麼重要啊!

好吧,也不用走到另一個極端……我倒也不是鼓吹,必須讓孩子經歷什麼磨難才好。一旦涉及「必須」之類的說法,就還是有一種害怕犯錯、害怕錯過什麼的心態在裡面。

事實是,既不需要害怕犯錯,也不需要鼓勵犯錯。你再怎麼小心翼翼,生活也總是避免不了各種各樣的失誤,而我們拿出怎樣的態度來面對這些錯誤,是付之一笑還是事事計較,也許會傳遞出不同的力量。

有一次,我的一個朋友很懊惱,說他和太太在孩子面前吵架了。他們都擔心這一架吵過,會對孩子的成長有不良影響。人人都知道,給孩子營造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很重要,如果可以的話,誰都不願意當著孩子爭吵。

我勸他,「錯誤」已經發生了,也許就是一個機會,讓孩子從裡面學到一些正確的東西。

也許孩子會學到,夫妻就算偶爾爭吵,還是可以很恩愛。

我的朋友想了一下,覺得這個說法很有道理,「恩愛夫妻也是可以吵架的」。這時另一個朋友問:「那如果我們也沒有表現得很恩愛,怎麼辦?」

我說:「那孩子就會學到,夫妻就算沒有很恩愛,也還是可以讓自己過好的。」

大家都感歎,你真是安慰人的大師……

但我知道,並不是我在安慰他們,而是他們心裡本來就有這個底氣。在內心很深的地方,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我們的生活並不完美,並且面對不完美,我們有力量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這份力量,是我們可以傳遞出去的。

某種意義上,每個人都是「總在犯錯」和「不能犯錯」的矛盾綜合體。我們每天努力避免犯錯,這時候我們強調的是謹慎和理性。同時,我們每天努力應對那些最終沒能避免的錯誤,這時候我們強調的是勇氣和樂觀。

兩種態度都很重要,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