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重構你的家庭親密關係 > 3 親密困境:你是否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回一次家受到一萬點傷害? >

3 親密困境:你是否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回一次家受到一萬點傷害?

每個人都局限於自己的立場當中。

飯桌上,奶奶問:「你在北京一個月掙多少?兩萬?什麼工作能掙兩萬?」

大伯打個酒嗝:「兩萬?北京現在房價都六萬了!兩萬在北京,不吃不喝,多少年買得起一套房子?我早跟你爸媽說,讓你考公務員。公務員工資是不高,可單位管分房子啊!你看我們院裡那誰的女兒,人家在××部……」

你埋頭默默扒飯。

媽媽說:「是呢,還不像你累死累活的,每晚熬到12點。」

姑姑說:「熬夜對身體不好,年輕時不覺得,老了以後就知道了。」

姑父剔著牙:「還是小城市好,生活節奏慢。」

姑姑說:「也沒有霧霾。對了,你每天出門有沒有戴口罩?」

……

你壓住了心裡的煩躁,打開手機,反反覆覆對著微信狂刷。這時你忽然無比想念北京的小夥伴們——來人啊,現在讓我加個班也好啊!

親戚們還想再聊下去,但是總會有一兩個識趣的察覺到氣氛不對,於是慢慢轉移了話題。他們不知道又是哪句話觸動了你「敏感」的神經。

背著你的時候,他們悄悄感歎:「唉,北京……生存壓力太大了。」

「本來挺開朗的一個孩子,現在都這樣了。」

你帶孩子去拜年。主人逗孩子:「留在我家不走了,好不好?」「你爸爸媽媽已經商量好了,要把你送給我們。」孩子「哇」的一聲哭了。大家都笑了。

你肯定憤怒,但是就算真的表現出憤怒來,板起臉把話說清楚,主人也不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只會想:「嘖……這個人怎麼開不起玩笑?」

是吧?你咬牙切齒:「這不是玩笑!」

「好好好,對不起,叔叔錯了,以後不說了……」

所以才說你「開不起玩笑」啊。主人在心裡翻了個白眼。

父母跟女兒進行了第一千零一次嚴肅會談。

「我再跟你們說一遍,找對象這事不是我一個人就能說了算的。我是想找,也要能遇上合適的人啊!遇不上,我也沒辦法,你們光逼我有什麼用!」

「你少說這些漂亮話。你嘴上說想找,心裡根本就是不想找。」母親說。

「你怎麼就不信呢,我真的想找!」

「你要真的想找,你就主動出門去認識更多的人了!你每天一下班就回家,吃個飯都恨不得叫外賣,就這樣再過十年也遇不上合適的人吧!」母親氣得眼淚都要下來了,「明明就是自己態度不端正,總是找外界的原因!」

女兒也氣得不行:「我說的話,你到底聽到沒有……」

「我聽到了。你自己也算算,這兩年給你介紹過多少個?每個都是剛見一面就說不行!一個不行也就算了,難道個個都不行嗎?趙阿姨介紹那男孩多好!先處幾天試試總可以吧?結果連理由都不給就拒絕了。你說這是不是態度問題?」

「我給了理由啊:我沒感覺。您聽懂沒?我,沒,感,覺。」

女兒氣沖沖地回到自己房間,把門鎖上。

母親氣得好長時間說不出話來。「沒感覺?」她轉過頭,尋求老伴的支援,「你說,這不是找借口是什麼?她倒是去找一個有感覺的啊。感覺也是慢慢培養出來的啊,哪有一見面就有感覺的?就她這種態度,還不能說?」

女兒在房間裡給閨蜜打電話,帶著哭腔:「……她的意思就是,問題都出在我身上,是我不肯將就、不肯湊合。把女兒嫁出去怎麼就那麼重要呢?難道為了讓他們滿意,我就活該去找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過一輩子嗎?」

從前,上別人家拜年,吃頓飯就是很好的招待。瓜子、花生、糖果一把一把地往孩子手裡塞,這就是無上的熱情。現在,吃東西只是一種形式而已。

發紅包也只是一種形式而已。

但你還得打起精神,假裝一切還很讓人興奮的樣子,讓孩子配合著作個揖,「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再從遠房親戚手裡接過那個薄薄的紅包。

然而親戚舉起了手:「不行,你要先讓伯伯抱一下!」孩子勉強讓他抱了,他又湊上來鬍子拉碴的嘴,「伯伯親一下,親一下就把紅包給你。」

你簡直搞不懂他的自信是從哪裡來的。不就是幾張人民幣嗎,怎麼還當個寶貝似的,還要吊個胃口!這是在買優越感嗎?趕緊給了不就完了嗎?

孩子不幹,掙脫掉親戚跑回來,紅包不要了。

「媽媽說,不能隨便讓別人親!」

大家都在笑,笑聲裡有一點兒尷尬。你知道,這時候該你說句話了:「哎!你這孩子真是的,伯伯不是外人嘛,伯伯給你紅包呀。」哪怕假裝這麼說一下孩子,大家都下得來台。但你就是不吭聲,孩子沒做錯,幹嗎說他!

親戚只好訕訕地笑著,把紅包遞過來:「哈哈,這孩子怕生……」

你可以猜到他心裡在想什麼。他想的是:「小孩子沒禮貌,大人也沒禮貌。在大城市裡待過幾年,就看不上我們這些窮親戚了嗎?」而且你知道,這種印象不止他一個人有,還有很多看到這一幕的人都在心裡暗暗搖頭。

你說:「這些養生的節目都是騙人的。」

一家人都沒有理你,仍然盯著電視。父親說:「你又不學醫,你怎麼知道?」

你掏出手機:「不信啊?我轉一篇文章給你們看。」

你往群裡扔了一篇文章,沒人反應。氣氛明顯冷了一些。過了一會兒,母親說:「你看不慣我們,我們也看不慣你每天吃那麼多垃圾食品。」

這下大家開始說話了:「唉,垃圾食品還是少吃一點兒好。」

「轉基因……」

「每天喝那麼多可樂,碳酸飲料對身體也不好。」

「大城市的生活方式也不健康。」

你發現問題在哪兒了:不是養不養生的問題,而是他們根本就不待見你。

媽媽說:「來,我們跟你好好談一下。」

你心想:媽呀,又來了。

「我知道,我說這些話你不愛聽,但我們也是為了你好。你一個人在外面,為人處世要特別小心。有時候得罪了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得罪的。」

你心想:你們得罪了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得罪的……

「你現在有本事了,可以不把我們放在眼裡,但你單位的領導、你的同事,你不能不放在眼裡。不要任性,不要耍脾氣。不管時代怎麼變化,關係很重要。」

你心說:誰說我搞不好關係?我只是跟你們的關係搞不好。

「長輩畢竟是長輩,人家說的話你不愛聽,也得聽著。你臉上那一副愛搭不理的表情,讓人家下不來台,歸根到底對你有什麼好處呢?」

你不耐煩地「嗯嗯」了兩聲。

「你看,就是這副態度。你以為就你自己有想法,別人都不如你。你啊,就是讀書太多,太自以為是了。你就不能虛心一點兒嗎?多聽聽別人的意見。」

你說:「知道了,別說了。」

父母歎了口氣:「你怎麼就那麼自以為是呢?」

你歎了口氣:「你們怎麼就那麼自以為是呢?」

我們紛紛去網上吐槽。

《春節自救指南》《如何對付親戚家的熊孩子》《父母逼婚怎麼辦》《如何巧妙應對親戚的刁難》……有人想辦法,有人嘲笑,有人感歎,有人怒斥。看到這樣的內容我們就忍不住轉發和點贊——「沒錯沒錯,我家也是這樣」。

我們在這裡找到歸屬感:不是我們的錯。

回一趟家,受了一萬點傷害。我們都是受害者。

但其實,親戚們只是沒有網上的話語權而已。

這不妨礙他們也有一個暗中的輿論陣地,他們也認定自己是受害者,在受盡嘲弄之後,相互唏噓,轉發,點讚:《現在的年輕人真是問一句就不得了》《情商是個好東西,真希望我侄子也有》《你讀了這麼多書,卻還是聽不懂一句好賴話》《致大城市回來的年輕人:我為什麼要照顧你的玻璃心》……

你覺得錯在他們。他們也可以覺得錯在你。

不斷地切換立場,同一件事情,你這麼看,他們那麼看。你的想法也對,他們的想法也情有可原。沒有人真的十惡不赦,所以你也不知道自己應該站在哪一邊。

你生氣嗎?還是無奈?還是有一點兒自責?或是委屈?

你看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的感受說不清。

每個人都局限於自己的立場當中。我們在大城市裡過得不容易,他們在老家也很迷惘。我們看他們這些年來沒一點兒進步,他們看我們也越來越喜怒無常。大家看似在一個屋簷下說說笑笑,卻各自有各自的委屈。常有人說「憋出內傷」,意思是,明知道他們不是壞人,卻被他們傷到不行。而更深一層的意思是,我們也傷害了他們,但這不是我們的本意。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對錯判斷、誰是誰非就可以解決的。有人說,我們的一切痛苦都來自原生家庭,那邊又有人在呼喚「愛」與「和解」,那麼,究竟誰要為這一切負責呢?沒有人說得清。

而溝通,真正的溝通,往往還未發生,就淹沒於我們的欲言又止之中。

要看清事物的本相,從來都不容易。

要想過得輕鬆一點兒,只能選擇一部分真相,比如把問題推到「他們」身上。

他們思想太陳舊;他們很愚昧;他們沒有邊界;他們不懂得尊重;他們三觀不正……只要他們糾正了思想,認同我們了,問題就解決了。

這些想法也沒有錯。

或者,選擇另一部分真相,問題全都出在「我們」身上:我們太較真,我們沒有容人之量,我們不懂溝通技巧。或者乾脆想,我們過年幹嗎非要回家呢?回家盡個禮數就好,幹嗎非要搭理他們呢……這些想法也沒有錯。

雖然我們有時也知道,故事,往往不像講出來的那麼結論清楚、黑白分明。

但你是否做好準備,去接受一個更大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