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重構你的家庭親密關係 > 2 關係視角: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如何正確安慰一個倒苦水的人 >

2 關係視角: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如何正確安慰一個倒苦水的人

我們聽著,贊同、安慰,但是絕不把它看成是對我們的召喚。

崔璀同學曾寫了一篇文章《你委屈個毛線啊》,罵醒了一個委屈的閨蜜。大家都覺得很解氣,紛紛模仿她的樣子,對自己身邊的人(閨蜜/伴侶/父母)說:「不要再說委屈什麼的了!你明明是為了自己!」

結果,被說的人紛紛表示更委屈了……

「我連委屈一下的權利都沒有嗎?」他們說。

權利,是可以有的。

但是小心,它太容易讓人不爽。

委屈這種情緒有一點兒特殊。一個人在表達這種情緒的時候,不僅僅是在自說自話,同時也很容易喚起別人的照顧。因為他們顯得特別「可憐」、特別「無助」,讓人心生憐惜。但是,別人真的被這種情緒吸引了,給予他們額外的關照,很快又會發現他們並不需要幫忙,有一種被耍的感覺。

你可能很熟悉這種對話的模式:

「你知道她有多過分嗎?欺負我欺負到不行……」(哭)

「真的好過分!就不能跟她講道理嗎?」

「講過啊,沒用啊……」(大哭)

「那你跟她撕啊!要不要我陪你?」

(深明大義的)「無所謂了,大家朋友一場/同事一場/婆媳一場,以後還要相處,弄得那麼僵也不好……」

或者(跟老人經常有這樣的對話):

「家務活太多了,腰酸背痛的。」

「那我帶你去做個按摩?」

「沒必要,休息休息就好了。」

「明天我幫您做吧。」

「算了,你上班也怪忙的。」

「要不然,咱們家請個保姆吧。」

「唉!不用了,交給保姆我也不放心。」

有沒有覺得哪裡怪怪的?

搞出那麼大一個問題,他們居然又「無所謂」了!

本來是他們在抱怨,問題是他們擺出來的,別人熱心幫忙解決問題,忽然間畫風突變,變成了別人獨自面對問題,他們倒在一邊袖手旁觀了。

為什麼會這樣?崔璀說得好:

因為「不得已」的另一面是「我想要」。

大部分難以解決的問題,換個角度來看,往往都是一個人主動的選擇。抱怨的時候,聽起來好像是無力反抗,忍辱負重。然而,一旦我們真的提供了資源,讓他們有機會去改變了,就暴露出他們內心的真實態度了。

他們還會選擇現在的生活,僅僅只是想抱怨一下。

那我們到底是在替誰著急呢?

我聽一個朋友講過一件至今讓她難以釋懷的事:一次,她的好朋友遭受了男友的暴行,找她哭訴,她當時義憤填膺,打電話過去把男生狠狠罵了一頓。好朋友要分手,她當然鼎力支持,還在自己的房間收拾出一塊地方,讓她可以暫住一段時間。結果好朋友想了幾天,下不了決心,還是跟男友一起回了家。

我的朋友快被氣死了。她感覺自己反而變成了挑撥人家分手的小人,尤其再遇到那個被她臭罵了一頓的男生,她都不知道該用什麼表情面對。

這種事情遇到得多了,我們自然會積壓一肚子委屈,需要吐槽。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別人對他的生活進行抱怨的時候,千萬不要急著去幫忙。首先判斷一下:對方是真的需要我幫忙嗎?有沒有可能,那就是他自己選定的生活,他也根本不想改變它,只是想找個地方(就是你)傾倒一下苦水?

跟倒苦水的人和平相處,是一件需要特別修煉的事。像崔璀那樣罵醒對方,讓對方從此改掉抱怨的習慣,可能是最根本的辦法。但如果一時半會兒改變不了,那就需要先改變我們自己。最重要的原則是:保持適度的冷淡。

多數人都有一個自動的反應模式:別人找我們倒苦水的時候,我們就忍不住替他想辦法,甚至幫他解決問題。因為在我們聽來,「倒苦水」就等於「求助」。而保持冷淡的意思,就是從我們心裡把這兩個東西分開,「倒苦水」僅僅就是「倒苦水」,我們聽著,贊同、安慰,但是絕不把它看成是對我們的召喚。

具體地說,就是這樣一種對話模式:

「你知道她有多過分嗎?欺負我欺負到不行……」(哭)

「真的好過分!」

「更過分的是,她還……」(哭)

「唉,太過分了。」

「對啊,你知道跟這樣的人在一起我有多慘嗎?」(大哭)

「真的,你好慘哦。」

雖然在情感上無限認同和接納對方,但是絕不假定對方此時需要我們的幫助,以至於主動提供建議,干預,或者出手幫忙。換句話說,保持一種「我全身心地同意你,但是我不會主動要求你改變」的狀態,你不動,我不動。

這可能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冷血無情,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至少留給了對方表達委屈的空間。你說你的,敞開說,我保證做一個好聽眾。這樣做,是把「委屈」還原為一種純粹的情緒,任何人都有表達情緒的權利。

這對他們來說也許已經夠了。

理解你的痛苦,但並不建議他們改變,或許也是對他們的尊重。既然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在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東西,我們就應該有足夠的底氣:雖然他們看上去悲悲慼戚,但他們正在從自己的選擇中獲益。只要沒遇到特別極端的情況,這些選擇就應該被尊重(無論旁人是否覺得有更好的主意)。在他們聲明自己想改變之前,不要武斷地替他們下結論,覺得「這樣不好,你應該改變一下」。

老人抱怨家務活太多,腰酸背痛,但這是他們的選擇。雖然在子女看來,「請保姆」是更好的做法,但子女也許並沒有看到老人真正想要的東西。

這時候不如放手,讓他們我行我素就好。

而不要氣呼呼地覺得:「既然你也不想請保姆,以後就閉嘴,不要抱怨!」

有時候,冷淡的相處自有一種溫柔和善意。那意味著:我接受你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哪怕你不斷強調你的痛苦,我仍然相信你有為自己做主的能力。

和倒苦水的人在一起,這或許是最容易的相處之道。

而這樣做的代價,就是時常懷疑自己是否太冷血,對他人的痛苦視而不見。有時候,「委屈」會變得特別難以忽視,像一個誘餌,勾著人忍不住要做點什麼。記住,僅僅是保持關心、傾聽和溫暖回應,同時克制想要改造對方的想法,這樣對你和對方都好。如果實在擔心自己太冷血,非干預一下不可的話,那我再教你一招:始終用提問的方式,確認對方是否真有改變的打算。

「家務活太多了,腰酸背痛的。」

「好辛苦,你打算找別人幫你做嗎?」(而不是「請個保姆吧」。)

我不是想改變你,我只是在確認你的想法。

「我男朋友脾氣太暴躁了,還打人。」

「太可惡了。那你接下來的打算呢?」(而不是「那就跟他分手啊」。)

這種「你打算怎麼辦」的提問,永遠比「我建議你怎麼辦」更好用。記住:選擇的權利在對方身上。雖然我們總覺得自己有更好的辦法,但那只是因為我們不夠理解對方,而不見得是對方真的想不通,非要別人提點。這樣,他們拒絕改變的時候,我們也就不會那麼挫敗。我們會在心裡默默地說:

「好的,我知道這是你的選擇。我尊重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