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學會快樂 > 第18章 快樂與謙遜 >

第18章 快樂與謙遜

如果時刻保持謙遜,驕傲就會像晨霧般散去。

——頂果欽哲仁波切

一天中,人們有多少次因自尊心被傷害而感到痛苦?驕傲,即過度的自重,源於人們對自己的優點沾沾自喜,沖昏了頭腦,也常常來源於幻想擁有自己缺少的東西。驕傲阻礙一切個人進步,因為人們必須首先認識到自己無知,然後才能學習。有諺語說:「美德之水不會在驕傲的巖頂彙集」,而「謙遜就像放在地上的容器,隨時都會收集美德的雨露」。

當今,謙遜的美德往往被人遺忘。人們一心一意地表現自己,執迷於自己的外表,永不休止地追求更漂亮的外表,而忘記審視外表是否虛偽。

我們應該塑造什麼樣的形象?政客和影視明星僱用「媒體顧問」,專門為他們打造大眾喜歡的形象,甚至有時還得訓練如何微笑。報紙的「人物」版面越來越大,「新聞當事人」這樣的標題也越來越吸引眼球,發佈「人物關注指數」,評價誰正受萬人矚目,而誰已經是過氣的明星。這樣的社會風氣下,謙遜已成為罕見的美德,是不是該作為過時的東西,送進博物館裡?

人們常常把謙遜看成自卑。自卑是對自身能力缺乏自信,由無力感帶來的情緒低落,甚至自覺低人一等,妄自菲薄地自輕。這大大低估了謙遜的好處。聖基帕爾·辛格(S.Kirpal Singh)說:「真正的謙遜是從『我執』的一切意識中獲得解放,包括從謙遜的意識中解放出來。真正謙遜的人從來不認為自己謙遜。」1他對人敞開心扉,不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人們相互依存而構成一張人際網,謙遜的人將自己看作網上的一個環節而已。

集體層面的傲慢,體現為認定自己的民族或種族比他人優越,認為自己是文明價值真正的守衛者,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將自己強大的「範式」強加給那些「落後無知」的人。「先進」的族群常常打著這種幌子,「開發」不發達國家的資源。西班牙征服者和主教燒燬了墨西哥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壯麗的圖書館,僅剩少量書籍存世。

為什麼說謙遜是快樂的一部分?傲慢者與自戀者總是懷有和現實衝突的幻想,可是幻想會不可避免地破滅。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期望無法實現,就會內心空虛,憎恨自己。保持謙遜可以避免這種不必要的痛苦。裝腔作勢要得到別人的認可,才能繼續裝下去,謙遜則由內在自由自然地生發出來。

謙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獲人褒揚,謙遜者認為,得到表揚的不是自己,而是謙遜的品質;如遭人批評,謙遜者則認為,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是一件好事。一位智者回憶起過去時愉快地說道:「最高明的老師能指出不為人所見的錯誤。」拉羅什富科說:「人們都愛聽虛偽的褒獎,只有極少的智者更願意聽到中肯的批評。」謙遜者沒有慾望也沒有恐懼,故此內心沒有負擔。

謙遜同樣是一種利他和關注他人福祉的態度。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相較普通人,對自身評價過高的人有更強的攻擊傾向。2這些研究也表明,謙遜的人更容易寬恕別人。3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的人,對他人所犯之錯往往態度苛刻,而且不太能原諒別人的過失。

人們意想不到的是,謙遜使人性格堅毅。謙遜者不顧慮自己的外表,也不顧慮別人如何看自己,他們堅持自己的價值和原則,認定是對的便會堅持去做。有諺語說:「外表如溫順的小貓,內心卻似犛牛一樣不願屈服。」這種堅毅不是倔強,也不是固執,它來源於對目標清醒的認識。正如對森林瞭如指掌的護林員,不可能受了誘惑而走上一條通往懸崖的路。

智者必謙遜。碩果纍纍的大樹,枝頭被果子壓彎到地上;而光禿禿的樹,枝幹才高傲地舉到天上。果樹如謙遜的智者,禿樹則像是自負的人。謙遜者的肢體語言,也毫無傲慢和炫耀之意。

一位傑出的亞洲學者常說:「我一文不值,一無所知。」西方人聽了總是倍感詫異,認為這是虛偽的謙虛,或是文化衝突。事實是,這些智者確實不認為「我很明智」或「我功德圓滿」。他們明白自己有知識、有學問,但是他們更清楚,學識越多,需要進一步學習的東西也越多。理解了這一點,就能明白亞洲式的謙遜發自內心,有時甚至覺得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