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29.6 孤獨症兒童 >

29.6 孤獨症兒童

嬰兒認為社會目標要比物理目標更容易完成,成人卻認為社會目標更困難,這是不是很奇怪?對此的一種解釋是樂於施助的成年人大大簡化了嬰兒的社會世界,因為他們的存在,使得嬰兒可以通過簡單的行為解決各種複雜的問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嬰兒的社會世界可能和成人世界一樣複雜,不同的是樂於施助的成年人使嬰兒的思想變得更有影響力了,因為他們大腦中的智能組容易被嬰兒大腦中的智能組所利用。這兩種解釋都差不多,只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罷了。

嬰兒是如何開始察覺到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有所不同的呢?我在附錄中指出,嬰兒的大腦天生就具備了快速學習社會信號的基因構造。但是如果這種構造由於某種原因(可能是巧合、疏忽或意外)出了問題呢,會不會思維領域的分區就無法形成了?對這種孩子來說,所有各種不同的思維全都會攪和到一起,他們根本不可能制定出一套在所有領域都適用的準則。這些孩子沒有辦法把世界劃分成不同的領域去理解,也沒有任何一個能讓他們在這麼大範圍內都運用自如的行為規則。

這就是為什麼每個孩子都需要為物理領域和心理領域學習不同的規則。而這意味著孩子必須面對的不是兩個艱巨的問題,而是三個。除了需要發展兩類不同的觀念,兒童還必須發展一些智能組來管理這些觀念,以保證這些觀念分屬於不同的智能組。這在我們討論派珀特原則時已經提到過。

這可以從一些方面解釋那些心理醫生所說的「孤獨症」兒童的行為失調現象。這些不幸的孩子無法和別人建立起有效的溝通,但他們有可能獲得一些處理事物的能力。沒有人知道出現這種紊亂的原因。有些問題可能出現在特定的思維領域沒有正常形成的時候,而另一些問題可能出現在這些領域分區形成之後,有某種非常強烈的意圖迫使這些獨立的領域又合在了一起。要獲得確切的答案是科學家要做的事情,但是與那些被我們視為精神病患者的人不同,科學家們也在試圖保護這些孤獨症兒童的思維方式。不幸的是,不管這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一旦一個孩子無法用正常的方式去區分不同的思維領域,他的思維就注定會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