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28.3 數量和屬性 >

28.3 數量和屬性

我們在本書中幾乎沒有提到過那些可以被「測量」的數量,雖然我們的腦細胞的確隨時隨地會用到它們。例如,我們的許多智能體很可能採用了一些定量體制,以此來總結某種跡象,或者構建某種聯結強度。但是我很少談及定量的事情,因為我認為隨著我們越來越接近高水平的思維程序,這種定量所能發揮的作用會不斷減弱。這是由於一旦我們不得不進行數量級上的比較,就要付出一個沉重的代價:這很有可能會終結我們所謂的「思考」。

每當進行測量時,我們就會損失一些對智力的利用。如果想利用貨幣和數量級幫助我們做比較,就要把它們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的區別隱藏起來。

定量的描述往往是膚淺又毫無特色的,這是它們的天性使然,因此如果想要它們發揮作用,就必須先把造就了它們的結構隱藏起來。這是無法避免的,因為任何能夠使兩件不同的事物形成比較的行為,都必須先把我們的關注點從二者的區別上轉移開。數字本身就是最好的偽裝大師,因為它們完美地隱藏了有關自己起源的所有蹤跡。例如我們進行了一個5+8=13的運算,然後把這個結果告訴一位朋友,那麼你的朋友所能知道的只有13這個數字,因為即使有再多的巧妙思維,也不能得出「13是由5和8相加而來」這樣的結論。這與我們頭腦中的狀況非常相似:定量的判斷只能通過阻止我們對事物實際情形進行大量思考來幫助我們做出決策。

儘管這種定量的判斷會出現錯誤,你也常常必須選擇使用它們。比如當你不能繼續待在某個位置時,就必須選擇向左轉或者向右轉。在一些智能組的某些區域裡,選項之間的比較是必需的,就像有些時候一個人別無選擇,只能使用貨幣一樣。這個時候,你腦中的各種智能體會求助於任何一種形式的數量,比如化學物質、電子或者其他任何剛好可以被利用的物質。任何一種具有有限可利用性的物質或數量都可以被當作貨幣使用。但是如果想要就這種體系的運作方式梳理出一套理論,我們還要牢記一個必須避免的簡單錯誤,那就是不能把這些物質的數量和它們正在被採用的功能混為一談。比如,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促進性」或「抑制性」是某種藥物的固有屬性,或者某種食品本質上就是更「自然」或者更「健康」的。一種貨幣的絕大部分屬性都不是其自身所固有的,而僅僅是基於慣例習俗形成的。

我們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應該認為一個思維程序的性質或特徵是直接由引發它的環境屬性決定的。這就如同「甜美」並非糖果的固有屬性,它只是一種化學物質。糖果的甜美,實際上是與某些特定的智能組有關的「貨幣」,這些智能組與相應的審查員相連,由其探查到糖果的出現。這些智能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每當我們有了渴望的目標,就需要識別這種糖果的味道,把它作為一種「成功的標識」。因為糖果本身可以提供能量,容易被察覺,而且常常預示著有其他一些可以吃的營養物質會出現。同樣,在我們的頭腦中,很多智能組也是通過控制一定量的各種化學物質來實現彼此間相互影響,這與人類利用糖果、錢幣、袋裝的鹽或者鈔票來進行的很多交易方式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