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26.7 名詞的框架 >

26.7 名詞的框架

在發展的不同時間點,大部分兒童似乎都會突然理解新的句子類型。因此,一旦學會處理單一的形容詞,某些兒童很快就能學會處理更長的句子,比如這種:

狗叫。大狗叫。大長毛狗叫。黑色大長毛狗叫。

如果理解這個句子是通過詞語串式的句子框架完成,那它就需要給每個形容詞數量不同的句子都準備一個單獨的框架。另一種方案不需要任何框架,只需要語言智能組在每個形容詞出現時把它們轉化成某種相應的憶體即可。不過還有一種方案可以處理這類句子(至今仍受某些語法理論家的歡迎),它讓每個連續的形容詞在每個框架中喚醒一個新的次級框架。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人們如何使用形容詞,會發現這些詞語串一點兒都不簡單。對比一下這兩個短語:

木三個很沉的棕色大第一批盒子……

第一批三個很沉的棕色大木盒子……

我們的語言智能體很少知道怎麼處理第一個詞語串,因為它不符合我們通常用來描述事物的模式。這表明,我們會用框架式的結構來描述名詞和動詞,也就是描述事物和行動。要填充這些框架中的終端,我們就要預期它們的組件會或多或少按照確定的順序出現。我們發現在英語中,一組形容詞除非大概是按照下面的方式排列,否則我們很難理解。

(譯文:第一批三個大圓白帽盒之一……)

只要說一種語言的一群人能夠對這類形式達成一致,那麼表達就會容易一些。於是每個人都能一勞永逸地學會把最常被問及的問題答案放在哪裡,以及到哪裡去找。在英語中,人們會說「green box」(綠色的盒子),而在法語中人們說「box green」。用哪種順序並不重要,只要所有人都同意按一樣的方式說就可以。但「最常被問及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建立到語言形式中的那些問題是什麼呢?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某種程度上有點兜圈子,因為我們覺得哪些問題很自然會被問到,很有可能受我們成長於其中的語言文化影響。不過,許多不同的語言有一些共同特徵,這些特徵中仍然有一些有用的線索。

實際上,許多科學家都問過為什麼這麼多人類語言使用的都是相似的結構,比如名詞、形容詞、動詞、從句和句子。這種現象所反映出的內容很有可能已經通過遺傳建立到了我們的語言智能組中。但在我看來更有可能的情況是,這些幾乎通用的語言形式很少依賴語言,它們反映的是在其他智能組中描述是如何形成的。最常見的短語形式可能並不是來自語言智能組的結構,而是來自表述客體、行動、差異和目的的其他智能組所使用的機器,這一點我們已經在22.7看到過,還有一些短語形式來自其他智能組對記憶的操控方式。簡而言之,我們思考的方式一定會對我們如何說話產生深遠而普遍的影響,只不過這種影響是通過影響我們想說的事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