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26.8 動詞的框架 >

26.8 動詞的框架

我們已經看到過一個由四個詞語組成的句子,比如「Round squares steal honestly」(圓形的方塊誠實地偷竊),可以匹配一個四終端框架。但「The thief who took the moon moved it to Paris」(偷走了月亮的小偷把它移到了巴黎)這句話呢?如果對於每個由十個詞組成的詞語串,我們都必須要學一個新的、特定的十詞框架,那也太可怕了!我們很明顯不是這樣做的。我們是用代詞「who」來讓聽眾找到並填充第二個框架。這引出了一個多階段理論。在學習說話的早期階段中,我們就是簡單地用詞語的憶體來填充詞語串框架的終端。之後,我們學會了用其他已經填充好的語言框架來填充這些終端。舉例而言,我們可以這樣描述月亮那個句子,它以「move」的頂端水平Trans-框架為基礎,這個框架的「行動者」終端包含著一個次級的「took」Trans-框架。

通過這種方式利用框架,可以簡化學習說話的任務,因為它可以減少我們必須學會的不同類型框架的數量。但它也會讓語言學習變得更困難,因為我們必須學會同時處理若干個框架。

我們怎麼知道哪些終端應該填充哪些詞呢?要處理「紅色、圓形、薄皮水果」並不困難,因為每種屬性所涉及的智能組不一樣。但對於「瑪麗愛傑克」就不行了,因為「傑克愛瑪麗」中的詞和前面那句一模一樣,只有它們的順序顯示出它們的不同角色。每個兒童都要瞭解詞語的順序是如何影響哪個終端填充哪個短語的。碰巧,英語中對「瑪麗愛傑克」所使用的方針和月亮那個句子是一樣的:

把「行動者」代原體分配給動詞之前的那個短語。

把「對像」代原體分配給動詞之後的那個短語。

各個語言中把短語分配給代原體的方針都不一樣。「行動者」和「對像」的詞語順序在拉丁語中就沒有英語那麼嚴格,因為在拉丁語中,名詞的角色可以通過改變名詞本身來確定。在這兩種語言中,我們常常用一樣的具體介詞,比如「for」「by」和「with」來指示哪些詞語應該分配給其他代原體。在許多情況下,不同的動詞類型會用同樣的介詞來指示如何使用不同的代原體。開始時這種用法可能看上去有些武斷,但它們常常可以把重要的系統比喻進行編碼,比如在21.2中我們看到過「from」和「to」被用來類比時間和空間。我們的語言智能組又是怎麼發展的呢?對於它們最早的形式,我們沒有什麼記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每個階段它們都會受到那些需要解答或解決的問題影響,這些問題在它們所處的時期似乎具有重要意義。當代語言的特徵可能仍然包含著一些線索,提示著我們的祖先關注的是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