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26.5 故事-框架 >

26.5 故事-框架

從荷馬和索福克勒斯到吉卜林、海明威、布拉德伯裡、斯特金、麥卡芙瑞、澤拉茲尼,等等,所有的故事都是這樣講的。你會說,很久很久以前,在某某地方住著什麼什麼人,當他專注於自己的事時,發生了一件特別讓人吃驚的事。當你以這種方式開頭,人們就會向你聚攏,因為他們除了聽你講下去別無選擇。

——羅伯特·西爾弗伯格

每個人都能理解故事,我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每種敘述類型都需要有一些「傾聽技能」。就算是最會講故事的人也會覺得取悅兒童很困難,他們傾向於打斷你的故事,提出各種問題,好讓自己能完全明白,卻早已遠離了故事的主題。「瑪麗住在哪裡?」「她養狗嗎?」要想好好聽,孩子必須學會有效的自我控制方式。

講故事的人也必須努力讓焦點固定在聽眾的思維中。如果你突然說起一件別的事,完全沒有背景就來了一句「有一次瑪麗受邀參加傑克的聚會」,沒有準備好的聽眾可能就會想:「瑪麗是誰?」然後會去看你是不是在和別人說話。但為了讓聽眾準備好,你可以這樣說:「你想聽個故事嗎?」或者就簡單地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這種語句的功能是什麼?它有非常具體的效用:讓聽眾進入一種將要聽到某種敘事,也就是將要聽到故事時的正常熟悉狀態。在英語傳統中,故事通常是以具體的時間開頭的,除非時間比較模糊,就會說「很久很久以前」。我聽人說日本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從地點開始,要不然就用某種空洞的短語,比如「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聖經·約伯記》是這樣開頭的:「烏斯地有一個人……」

許多故事的開頭都會設定一個場景。然後它們會介紹一些人物,並且會暗示一下這些人物主要關注的事。接下來,講故事的人會提供一些關於「主要事件」或待解決的問題的線索。從這時起,聽眾就會對接下來將發生什麼有了一般的理念:問題會有進一步的發展,然後會通過某種方式得以解決,然後故事結束,可能還會給出一些實用建議或道德建議。無論如何,這些故事開頭的詞語瞭解聽眾的思維,可以喚醒大量的預期-框架,幫助聽眾提前知道要填充哪些終端。

除了喚醒所有這些預期之外,「很久很久以前」還有一個很關鍵的作用:它表示接下來的事是虛構的,或者太久遠,無法激活很多個人關注的事。它只會讓聽眾在聽到兒童故事裡那些常常發生的駭人聽聞的命運時,比如變成青蛙,被關在石頭裡,或者被可怕的怪龍吃掉,不會產生真的有人遇到這種事時所產生的正常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