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26.1 理解語言 >

26.1 理解語言

當兒童讀到一段以下面的話開頭的故事時會發生什麼?

有一次瑪麗受邀參加傑克的聚會。

她想知道他會不會想要一隻風箏。

如果你問這個風箏是幹什麼用的,許多人會回答那一定是給傑克的一件生日禮物。禮物的理念根本沒有被提到,但每個正常人都可以很快做出這種推理,這多麼令人驚奇啊!機器也能做這麼厲害的事嗎?我們來想想其他一些幾乎所有人都會做的假設和結論:

那個「聚會」是一個生日聚會。

傑克和瑪麗是小孩子。

「她」是瑪麗。

「他」是傑克。

她在考慮給傑克一隻風箏。

她想知道他是否喜歡風箏。

我們把這些理解稱為「常識」。這些理解很快就會形成,常常在一句話說完之前就已經在思維中準備好了!但這是怎麼做到的呢?為了認識到那只風箏是一件禮物,人們必須利用這樣的知識,比如聚會和禮物相關,禮物對孩子來說通常是指玩具,以及作為禮物,風箏是一種合適的玩具。在故事本身當中,這些事情都沒有被提到。但通過某種方式,「瑪麗受邀參加傑克的聚會」喚醒了讀者思維中的一個「聚會邀請」框架,這個框架的終端所聯結的一定是各方面的記憶。誰是主人?誰會參加?我應該帶什麼禮物?應該穿什麼衣服?所有這些方面都是由一個框架依次表述的,這個框架的終端已經聯結了針對這類特別問題最常見的解決方案,這是一種默認安排。

這種知識來自以往的經驗。我所成長的文化環境中,受邀參加聚會就有義務著裝得體,並且要帶禮物。與此相應,當我讀到或聽到瑪麗受邀參加聚會時,會認為瑪麗和我在同樣情境下的主觀反應和所關注的事是一樣的。因此,儘管故事根本沒有提到衣服或禮物,但這些相關的事物似乎只是常識而已。然而儘管它很平常,卻並不簡單。接下來的幾部分我們將推測一下理解故事是一個怎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