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25.6 框架理念 >

25.6 框架理念

問題由觀點引起,觀點有助於建構帶有疑問的事物、值得詢問的事物以及可以構成答案(或進展)的事物。並不是觀點決定現實,那只是我們從現實中所接受的內容以及我們如何建構現實。我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相信現實終究有機會接受或拒絕各種各樣的觀點。

——艾倫·紐厄爾

我第一次構想框架理念是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那時我正致力於製作一個可以看見的機器人。1974年,我在一篇名為「表述知識的框架」(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的文章中描述了這個理論。這篇文章影響了之後十年的人工智能研究工作,但很多讀者抱怨文章中的解釋太過模糊。回顧這篇文章時,我認為它的細節水平帶剛好符合當時的時代需求,這也就是為什麼它會產生這樣的影響力。如果那個理論被描述得更模糊一些,就會被人們忽略;但如果被描述得更詳細,那麼其他科學家就只會去「檢驗」它,而不會貢獻他們自己的理念。於是,他們可能會發現我的提案是不充分的。事情並沒有這樣發展,其他人提出了許多版本的理論,而「以框架為基礎」的計算機編程變得很流行。

尤其要指出的是有兩名學生,斯科特·法爾曼和艾拉·戈德斯坦,他們聲稱理解了我想說的內容,然後解釋了很多細節,可這些細節我那時還完全沒有想像到。另一名學生特裡·威諾格拉德,他致力於製作這樣一個機器人,它可以理解一堂特別的英語句法課。這引發了一些重要的理論,是關於語法與其對聽眾的影響之間的關係。之後,由於這個機器人的任務是用兒童積木建塔,威諾格拉德還解決了很多關於如何製作「建設者」的細節。你可以看出他的理論對本書的影響有多大。不過還有一名學生尤金·查尼艾克,他研究的是年幼的兒童如何理解他們所閱讀的故事。他花了至少一整年的時間去構想這樣一個故事,關於把一個風箏帶到一個生日聚會中去。很快,你將會看到查尼艾克對本書的影響。

自始至終,我都覺得框架理念本身非常顯而易見,而且可能在巴特萊特這類心理學家的早期著作中就曾經暗示過。我認為在1974年的論文中,更重要的一個概念是框架系統的理念,在本書中又被稱為「框架編隊」(frame-array)。我很驚訝,框架理念變得非常流行,而框架編隊理念卻沒有。憶體的概念出現在1977年〔當時的術語叫「C線」(C-line)〕,K線理念在1979年變得很明確。代原體的概念在我的無意識思維裡存在了若干年,但那時還沒有很明確,直到寫這本書的時候,我意識到如何把一些羅傑·尚克的早期理念重新構想成Trans-框架。在本書提出的理論中,框架終端是由憶體束或獨原體束控制的,而這個理論在框架編隊概念產生十年後才出現。

還有許多關於框架如何運作的問題仍待解決。舉例而言,利用不同的平行框架,應該有可能同時識別若幹不同的事物。但我們怎麼能在人群中同時看見許多面孔,或者在牆上看到許多磚,或者在房間裡看到許多椅子呢?我們會把同樣的框架複製很多次嗎?我懷疑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相反,我們可能一次只會給一個框架匹配一個範例,然後簡單地假設同樣的框架可以應用於其他與當前所注意的事物具有同樣特徵的可見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