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22.9 代詞和指代 >

22.9 代詞和指代

我們有時認為「誰」或「它」這樣的詞是「代詞」,也就是表述或替代另一個名詞或短語的信號。但就像我們看到過的,代詞並不經常指代詞彙,而常常指代聽眾思維中活動著的局部狀態。為了「指代」這種活動,聽眾必須把它分配給某個短時記憶單元,也就是某些代原體。然而,除非聽眾可以正確猜測說話的人想把這個活動分配給哪個代原體,否則溝通就會失敗。當存在不止一種選擇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舉例而言,看看下面這個句子中「它」這個代詞:

偷了月亮的小偷把它帶到了巴黎。

聽眾是怎麼知道「它」一定是指月亮呢?語法限制了選擇:它不能分配給小偷,因為「它」根本不能指代人。但僅憑語法並不能決定最後的選擇,因為「它」同樣可以表示太陽,比如在下面這段對話中:

天哪!太陽怎麼了?

哦!那個呀!偷了月亮的小偷把它帶到了巴黎。

「它」的起效方式遵循心理學原理比遵循語法原則要多。「把它帶到」的表達方式使聽眾的語言智能組試圖尋找一個代原體來表述某種可以被帶走的東西。在這句話裡要麼是太陽,要麼是月亮。但前面那個問題「太陽怎麼了」已經讓讀者產生了預期,接下來聽到的活動「對像」代原體會表述太陽,就像我們之前關於棉花的問題讓讀者預期答案與該主題有關。此外,新的短語「小偷把它帶到了」通過激活Trans-框架而滿足了這一預期,這個Trans-框架的「行動者」和「行動」代原體已經得到了分配,現在只需填補「對像」代原體即可。所以在未被分配的「對像」空缺中,「它」這個詞完美適配「太陽」的角色。

「預期」是什麼意思?在對話的每個階段中,對話雙方都已經捲入了各種關注和慾望。在這些東西構成的背景中,每個新詞、新描述或者新表述,無論意義有多模糊,都會融入與它最匹配的短時記憶中。我們為什麼能這麼快就進行分配,而不會等到所有模糊的意義都釐清呢?這是一個實際操作層面的問題。我們的語言智能組必須盡快處理每個短語,這樣才能運用全部能力去應對後面發生的事。如果對話中出現了某種事物無法和之前的任何事匹配,聽眾就要啟動新的記憶單元。這會把程序拖慢,因為它會消耗我們有限的短時記憶資源,讓後來的匹配變得更困難。如果聽眾無法迅速進行適當的分配,那麼對話就會變得不連貫,溝通就會被中斷。

口才好的說話者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會讓每個新的表達都和聽眾思維中已經被激活的結構很容易地聯繫起來,否則聽眾必定會抱怨語言不清楚。說話者還可以指明哪個主題還沒有提到過,這可以讓聽眾不必為了去做不存在的匹配而糾結。我們用「順便說一句」這類的表達來告訴聽眾不要把下面即將聽到的話與當前已經激活的任何代原體聯繫起來。要做到這一點,說話者必須對聽眾的思維中正在發生什麼有所預期。下面這部分就會描述一種做這件事的方式,就是通過把說話者自己的思維作為模板,並假定聽眾也會產生相似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