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22.6 表達 >

22.6 表達

語言讓我們可以把思維像普通的東西一樣處理。假設你遇到某個正在試圖解決問題的人。你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告訴你:「我在思考。」你說:「我可以看出來,但是你在思考什麼呢?」「嗯,我正在找一種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而且我想我已經找到了一種。」我們談論這件事的方式就好像理念和積木一樣,我們可以尋找和抓住!

我們為什麼會把思維「物化」呢?原因之一就是這使得我們可以再次應用腦中用來理解世俗事物的精妙機器。這種方式還能幫助我們組織自身思維世界中的遠征,就和我們在空間中尋找路徑差不多。想一想我們用來「尋找」理念的這些策略和我們用來找實物的策略有多像:到它們去過或者經常去的地方找,但不會在同一個地方一遍又一遍地找。實際上,有好幾個世紀,我們的記憶訓練術受兩種技術支配。一種以聲音的相似性為基礎,利用我們語言智能組的能力在詞語間建立聯結。另外一種方法是把我們想記住的東西想像成放在某個熟悉的地方,比如我們特別熟悉的一條路或一個房間。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運用事物定位技能來記錄自己的理念。

我們把理念當成客體來處理的能力,與我們一遍又一遍重新使用腦機器的能力共同發展。每當一個智能組因為一個巨大而複雜的結構而感到負擔過重時,我們也許可以通過物化,或者用我們常說的詞「概念化」,把這個結構當成一個簡單、單一的單元。那麼,一旦我們通過用簡潔的象徵符號來重新表述一個更大的結構,這個負擔過重的智能組可能就可以繼續工作了。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建立龐大的理念結構,就像我們用小部件搭建高塔一樣。

我懷疑,就像它們在思維中被表述的那樣,物理客體和理念幾乎沒有什麼差異。世上的事物對我們來說很有用,是因為它們是「實體的」,也就是說,因為它們擁有相對持久的屬性。現在,我們不常把思維當作實體來思考,因為它們不具備世間事物的常見屬性,比如顏色、形狀和重量。但「好主意」同樣具有實體性,儘管類型不同:

除非概念或理念可以在足夠長的時間裡保持不變,並且待在思維中的同一個「地方」,讓我們在需要時可以找到它們,否則它們就沒什麼用處。它們如果持續的時間不夠長,我們也永遠無法實現目標。簡而言之,如果沒有一些穩定的狀態或記憶,那麼沒有一個思維可以運轉。

這聽上去可能像我在打比方一樣,因為思維中的「地方」和世俗所說的地方並不完全一樣。但是,當你想到一個你認識的地方時,那個思維本身並不是一個世俗的地方,而僅僅是你思維中記憶和程序間的聯結而已。正是這種奇妙的能力,也就是像思考物體一樣思考思維的能力,讓我們還可以思考思維的產品。沒有這種反思的能力,無論我們能發展出多少服務於特殊目的的技能,也不會擁有一般的智能。當然,同樣的能力也會讓我們去思考一些空洞的思想。比如「這個陳述是關於它本身的」,雖然是對的,卻沒有用;或者「這個陳述不是關於它本身的」,既是錯的,也沒有用;或者「這個陳述是錯的」,非常自相矛盾。儘管有時可能會讓我們顯得很荒謬,但概念化的能力還是值得冒這個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