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22.5 推理 >

22.5 推理

把結構鏈接成鏈條是我們最有用的推理方式之一。假設你知道「約翰把風箏給了瑪麗」,以及「瑪麗把風箏給了傑克」,那麼就可以得出結論,風箏從約翰那裡到了傑克那裡。我們是怎麼得出這種結論的呢?有些人認為我們用的是「邏輯」。還有一個更簡單的理論就是通過把一些Trans-框架組裝成鏈條。假設你看到兩個這樣的框架:

所有屬於A的都屬於B,以及,所有屬於B的都屬於C。

那麼只要把第一個「起點」與第二個「終點」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新的「推論框架」:

所有屬於A的都屬於C。

要做這種類型的「推理」,我們還必須使用獨原體來重新安排自己的短時記憶。但這需要的就不只是簡單的鏈接了。舉例而言,所有年長一些的兒童都可以根據「翠迪是一隻鳥」推論出翠迪會飛。但是要做到這一點,人們必須能夠應對這種不一致:第一個B是「一隻鳥」,而第二個B是「所有鳥」。如果我們只有在兩種代原體分配絕對一致時才能夠做出這種鏈條,那這種能力實際上沒什麼用。兒童會在多年的時間裡改善自己的能力,可以在兩種不同的結構足夠相似的情況下決定可以做出鏈狀推理。這常常需要我們在適當的細節水平帶上回憶和應用其他類型的知識。

兒童需要多年的時間來學習通過有效的方式利用他們的代原體和獨原體。最小的孩子既不能重新安排他們對物理場景的表述方式,也不能做出我們這裡所討論的那些推理。要想像成年人一樣思考,我們必須開發和學習如何利用記憶控制程序,這些程序可以同時操控若干套代原體價值。我們那個簡單的「把蘋果放進桶裡」的腳本中就隱藏著這樣一個程序,它開始只表現為把「蘋果」分配給「起點」以及把「桶」分配給「終點」的問題。但除非你先「拿起」一個東西,否則你不能「置放」這個東西,因此這一定還包含了兩個Trans-框架的操作。第一個是把你的手移向蘋果,第二個是把蘋果移動到桶那裡。在轉移的過程中,你的代原體必須改變自己的作用,因為蘋果的位置是第一個Trans的「終點」,但之後又變成了第二個Trans的「起點」。儘管這個過程可能看起來不言而喻,但某些思維過程必須轉變代原體的作用。

通過學習操控獨原體,我們可以把思維表述與那些像橋樑、鏈條和塔一樣的結構合併在一起。我們的語言智能組通過利用語法中的連詞,比如「和」「因為」或者「或」,學會了用復合句的形式表達這些內容。但語言不是我們學習「概念化」的唯一領域,所謂概念化就是把我們的思維過程幾乎當作客體。在解決了一個困難的問題後,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把剛才所採用的步驟表述得像一個物理結構的組件一樣。這樣做可以讓你能夠用其他方式重新組合這些步驟,以便用更快速、更簡潔的方法達成同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