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8.6 從多少到大小 >

18.6 從多少到大小

我們喜歡相信推理都是理性的,但我們通常把論證過程表述為敵人之間的戰鬥,它們常常要對誰的力量更強大爭出一個勝負。軟弱、強大、擊敗、勝利,我們為什麼會用拳擊裡這種充滿力量的攻擊性畫面來描述這個過程,打破敵人的防禦呢?為什麼不能用冷靜、清晰、沒有瑕疵的推理來證明我們是正確的呢?答案就是我們很少需要知道某個事情是絕對正確還是錯誤的,相反,我們只想在備選項中選出最好的。

要決定兩組推理中哪一組「更強有力」,我們有兩種不同的策略。第一個策略就是用大小比較兩個相對立的論點,就像比較兩種物理力量如何互動:

根據大小判斷力量(strength from magnitude) :當兩個力量共同作用時,它們會相加變成一個更強大的力量。但是當兩個力量朝相反的方向施力時,它們的力量會相減。

第二個策略是看支持每個備選項的原因數量有多少:

根據多少判斷力量(strength from multitude) :對於一項特定的決策,我們能找到支持它的原因越多,就越有信心做出這項決策。這是因為如果其中某些原因後來被發現是錯的也沒關係,還有其他原因支持它。

無論使用哪種策略,我們都傾向於把勝利那方的論點表述為「更強有力」。但為什麼我們會用同樣的一個詞——「強有力」來描述兩種不同的策略呢?因為我們使用這兩種策略都是出於一樣的目的:減少失敗的可能性。無論我們做決策的依據是單獨一個「強有力的」論據,也就是一個不太可能出錯的論據,還是若干個較弱的論據,以期它們不會同時全部都是錯的,最後的結果都一樣。

我們為什麼會傾向於用相互衝突的敵手來描述推理過程呢?有一部分原因是文化因素,但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遺傳。當我們用建築學的比喻來描述某個論點沒有適當的支撐時,利用的可能是空間智能組中進化出來的結構。與此相似,當我們用戰鬥的語言來表述推理過程時,利用的可能是為物理防禦而進化的智能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