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7.10 智能創傷 >

17.10 智能創傷

許多個體的發展都受到潛伏在我們無意識思維裡的未知恐懼的影響,這是弗洛伊德的理念之一。這些強大的焦慮包括害怕懲罰、傷害或者無助,還有最糟糕的是害怕失去我們所依戀的人的尊重。無論是真是假,持有這種觀點的大部分心理學家都只把這個理念應用於社交領域,他們認為智能領域太過直接和客觀,不會涉及這些感受。但智能的發展同樣也會依賴於對他人的依戀,也會涉及隱藏的恐懼和擔憂。

之後,當我們討論幽默和玩笑的本質時將會看到,社交和智能領域的失敗所產生的後果是非常相似的。主要的不同之處就是,在社交領域只有其他人能告知我們違反了禁忌,而在智能領域,我們常常能探測到自己的缺陷。建塔的孩子因為放錯了一塊積木而毀掉整座塔的時候,不需要有人教,他就知道要抱怨。當某種悖論把一個有思維的孩子吞噬並捲入一場可怕的旋風時也不需要有人來告訴他,他自己就會因為沒有達成某個目標而產生焦慮。舉例而言,每個孩子一定都有過這樣的想法:

嗯,10和11差不多,11和12也差不多,所以10和12差不多。

以此類推,如果這樣算下去,10和100一定也差不多!

對成年人來說,這是一個愚蠢的笑話。但在年幼的時候,這種事情可能會引發自信危機和無助感。用更符合成年人思路的方式來敘述這件事是這樣的:兒童可能會想,我看不出自己的推論有任何問題,卻產生了糟糕的結果。我只是利用了一個很明顯的事實而已,那就是如果A接近B,B接近C,那麼A一定接近C。我看不出這有什麼錯,所以一定是我的腦子出了問題。無論是否想得起來,我們曾經一定因為需要描繪大海和海洋之間並不存在的邊界而感到苦惱。第一個想到「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的人是什麼感覺呢?時間的起點之前是什麼,空間的邊界之外又是什麼?「這句話是錯的」這種能讓思維感到眩暈的句子是什麼呢?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會因為想起這些事而感到害怕。但是,就像弗洛伊德所說,這個事實可能只是一個線索,它表明有一個區域受到了審查。

如果人們曾經被可怕的思想傷害過,那為什麼這些思想沒有像情緒創傷一樣,讓我們產生恐懼症、強迫症或者類似的情況呢?我懷疑答案是它們其實做到了,只不過偽裝了起來,我們沒把它們當作病理問題。每個老師都見過並且厭惡這種情況,他們相信孩子可以學會某件事,但孩子就是堅定地拒絕學習:「我就是不會。我就是做不好。」有時,這可能表示他們在過去學會了以某種方式來避免因為失敗而受到社會指責時所產生的羞愧和壓力。但這也可能是對非社會壓力的一種反應,這些壓力源於無法自己處理某些特定的理念。今天,我們一般認為如果某個人很不幸地缺乏「天賦」和「才智」,智能不足是很正常的。與此相應,我們會說「那個孩子不太聰明」,就好像思維不足是某種注定的命運一樣,所以它不是任何人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