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7.1 自我教育的順序 >

17.1 自我教育的順序

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把思維描述為散亂的機器碎片。但我們成年人很少這麼看自己,我們有更強的統一感。在接下來的幾部分中,我們將論證這種一致性是通過許多「發展階段」完成的。每個新階段開始時,都會在以前階段的指導下完成工作,以便獲得某些知識、價值觀和目標。然後它會繼續改變自己的角色,變成後續階段的指導者。

如果早期的階段知道的比後續階段還少,它怎麼指導自己的學生呢?許多老師都知道,這可能並沒有看上去那麼難。一方面,通常再認問題的解決方案比發現解決方案要容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猜謎原則」。另一方面,老師不需要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就可以因為學生解決了問題而獎勵他們,或者通過傳授給學生取得進步是什麼感覺來幫助學生尋找解決方案。更好的辦法是老師向學生傳授新的目標。

發展的早期階段怎麼能影響後期階段的目標呢?一種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後期階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觸早期階段的目標。然而,那些早期的目標就會因此而保持幼稚的狀態。後期階段如何發展出更高級的目標呢?簡單來說,我們將會看到一個令人吃驚的答案:在組織的「更高水平」中未必需要形成更高級的目標,因為它們很有可能會自發地發展為相對簡單的目標的子目標。

無論如何,如果一個領域中所裝備的系統還沒有經過測試和檢驗,那麼把學生送入其中並不安全。更安全的策略是讓每個新階段在通過測試證明它至少和其前任能力相當之前,都保持抑制狀態,也就是無法控制兒童的真正行為。這可以解釋在我們兒童時期的發展中,為什麼會經歷一些明顯的突發進步,比如語言技能的快速增長階段。這種明顯的加速可能只是一種幻覺,因為它很可能僅僅是隱藏在思維中的項目悄悄進行了很長時間之後的結果。

回到我們的「自我」感覺,這麼多的步驟和階段是怎麼產生統一感的呢?它們為什麼反而沒有讓我們感覺到越來越支離破碎呢?我懷疑秘密就是在每個舊階段完成工作後,它的結構仍然可供未來階段所用。之前自我的這些遺跡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資源:一旦當前的思維感到混亂,它可以利用以前的思維所使用過的內容。儘管我們那時沒有現在聰明,但我們可以確定,曾經的階段中都有一些管理事物的可行辦法。

一個人當前的人格無法享有所有以前人格的思想,但它可以感覺到以前人格的存在。我們之所以覺得自己擁有一種內在的「自我」,這就是原因之一。這種內在的「自我」其實就是一種一直存在的個人夥伴,它存在於思維內部,我們總是可以向它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