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6.10 成人情感 >

16.10 成人情感

(機器人基斯卡說)既然情感很少而原因很多,那麼一群人的行為比一個人的行為更容易預測。

——艾薩克·阿西莫夫

到底什麼是情感呢?我們的文化認為這個問題深奧、古老而神秘。心智社會的理念是否有助於理解我們的祖先說過的話呢?常識心理學甚至還沒有對存在哪些情感達成一致。

不安害怕高興嫉妒難過

好奇憎恨熱情雄心口渴

迷戀生氣愛慕懶惰厭惡

急躁愛 無聊鄙視飢餓

興奮貪婪尊敬焦慮性慾

如果存在生氣,那憤怒是由什麼構成的?害怕與恐懼、驚駭、恐怖、懼怕、驚恐以及所有其他可怕的事物有什麼關係呢?愛與尊敬或依戀,又或者是愛慕有什麼關係呢?它們的關係只是不同的強度和方向嗎?還是它們本來就是不同的存在,只是碰巧在未知的情感世界裡相鄰?恨與愛是完全孤立的事物嗎?還有類似的勇氣與怯懦,它們僅僅是相對應的兩極,還是其中一方消失就是另一方?情感到底是什麼?還有其他我們貼上了情緒、感受、激情、需求或敏感性這些標籤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們發現,人們很難對這些詞是什麼意思達成一致,這大概是因為它們很少會與清晰的思維過程一致。相反,當我們學會這些詞,每個人都會把它們與思維中不同的、個人化的概念積累聯繫在一起。

很明顯,嬰兒的早期情感符號表示他們有需求。之後我們就學會對這種信號大加利用,於是你就可以學會利用喜愛或憤怒作為社交貨幣來交換各種各樣的膳宿。舉例而言,人們可以在特定的環境中假裝生氣或高興,甚至提出自己會生氣或愛,也就是威脅或承諾。我們的社會對這種事的想法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人們教導我們情感應該是自然自發的,另一方面人們也說我們應該約束自己的情感。我們從行為上(但沒有從語言上)承認情感比智能的其他部分更容易理解和調節。我們會指責那些沒有學會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但對於那些問題解決能力差的人卻僅僅是同情;我們會因為「缺乏自我控制」而不是「智力不足」而責備別人。

在建立了我們早期情緒的程序中,先天的原型專家控制著腦內所發生的事。很快,隨著周圍的環境教導我們應該感受到什麼,我們學會了駁回那些方案。家長、老師、朋友還有最後的理想自我都會給予我們新的規則,告訴我們如何利用那些早期狀態的遺跡:他們教給我們什麼時候以及如何感受及展示每種情感。我們進入成年的時候,這些系統已經變得太複雜而難以理解了。越過了所有的發展階段時,我們的成年思維為了記住或理解嬰兒時期的感受,已經重建了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