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6.9 嬰兒情感 >

16.9 嬰兒情感

一個棄兒突然醒來,

用惶恐的目光打量周圍的一切,

但是發現再也找不到

那對充滿深情的眼睛。

——喬治·艾略特

把嬰兒的思維描繪成由幾乎完全分離的智能組組成,可能會令一些讀者感到害怕。但如果沒有關於人性如何開始的理論,我們永遠也無法理解它是如何發展的。完全分離的證據之一就是嬰兒會突然從滿足的微笑轉變成因飢餓而憤怒的尖叫。與成年人所展示出的複雜混合表情相反,年幼的兒童似乎常常處於一種或另一種界限清晰的活動狀態之中,比如滿足、飢餓、睏倦、玩耍、喜愛,等等。年長一些的兒童情緒突變的情況會少一些,而且從他們的表情可以看出,有時同時會出現不止一種情緒。因此我們的思維可能開始時就是一些相對簡單、獨立的需求機器。但很快,每個機器都和其他正在發展的機器牽絆在了一起。

我們應該如何解釋嬰兒時期明顯的單一思維模式呢?對於這些態度上的明顯轉變,有一種解釋就是一個智能體獲得了控制權,強行抑制了剩下的其他智能體。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許多程序都在同時運行,但一次只有一種程序可以表達出來。讓所有原型專家同時處於工作狀態會比較高效,這樣,每個專家在緊急情況下都能更有準備地承擔起控制責任。

這種機制讓嬰兒隱藏起其他混合的情緒,一次只表達其中一種。這樣做有什麼優勢嗎?也許這種人工的銳化對孩子有好處,它能讓家長更容易對最緊急的問題做出響應。想知道嬰兒想要什麼已經很困難了,如果他們再用帶有混合情感的複雜表情面對我們,要理解他們的需求就更難了!嬰兒的生活,以及受其影響的我們的生活,都取決於他們是否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為了達到這種清晰程度,它們的智能組必須配備強大的交互排斥設備,用來把小差異放大到可以讓人知道哪種需求最優先的程度。這會形成簡單的「摘要」,它表現為外表、聲音、情緒的巨大變化,讓別人可以輕易解讀。這就是為什麼在一些成年人只會皺一下眉頭的情況下,嬰兒會傾向於大哭。

這些信號已經很清晰了,那麼又是什麼力量促使我們對其做出響應呢?為了幫助子孫後代成長,許多動物進化出兩個匹配的方案:溝通是一種雙向通道。在一邊,嬰兒以哭聲為工具喚醒遠處不在視線內或者可能睡著了的家長。再加上這些信號被銳化,交互排斥機制也增大了它的強度。而在另一邊,成年人會覺得這些信號無法抵擋:我們的頭腦中一定有特殊的系統,給了這些信息最高優先權。這些看護嬰兒的智能體是和什麼聯結在一起的?我猜是和同一類原型專家中殘留的部分聯繫在一起的,一旦被喚醒,會讓我們感覺像最初在嬰兒時期的哭喊一樣。這讓成年人對嬰兒的哭喊做出響應,因為他們覺得嬰兒需求的緊迫程度和自己小時候這樣大哭時的緊迫程度一樣。於是看護者會對嬰兒的需求產生迫切的共情,從而對其做出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