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6.2 思維發展 >

16.2 思維發展

古時候人們認為新生兒的思維和成年人的思維是一樣的,只不過還沒有填充理念。因此兒童被看作是無知的成年人,已經具備了他們將來的才智。當今則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一些現代理論認為嬰兒的思維開始時就是一個單一的「自我」,它所面對的問題就是把自身和世界中其餘的部分區分開來。另一些理論認為思維就像一個地方包含了一大堆思維碎片,這些互無關聯的碎片雜亂地混合在一起,每片都要學會與其他碎片互動與合作,共同發展並形成更連貫的整體。還有一些理論認為兒童的思維是通過一系列層狀階段發展起來的,在這些階段中,新水平的機器是在舊水平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我們的思維是怎麼形成的?每個人生來就有隱藏的、建好的智能等待著被發現嗎?還是思維必須從無知一小步一小步發展起來呢?這兩種概念中的成分都會包含在接下來幾個部分的理論中。我們從設想一個簡單的腦開始,這個腦由一些獨立的「原型專家」構成,每個原型專家都負責某種重要的要求、目標或本能,比如食物、飲水、庇護、舒適或防禦。但這些系統必須融合:一方面,我們需要行政智能組來解決各個專家之間的衝突;另一方面,每個專家必須能夠利用其他專家所獲得的任何知識。

對於一種相對簡單的動物來說,具有內置目標且幾近獨立的智能組結成鬆散的聯盟就足以在適當的環境中生存下來。但人類思維不僅要學會達成舊目標的新方式,還要學到新的目標類型。這使得我們可以在更廣泛的環境中生存,不過也會帶來相應的風險。如果我們能夠不受限制地學會新目標,很快就會成為事故的犧牲品,在外部世界和我們的思維中都是如此。在最簡單的水平上,我們必須防止一些事故的發生,比如不能學習不呼吸。在高一些的水平上,我們需要防止獲得致命的目標,比如學會壓抑所有其他目標,就像某些聖徒或神秘主義者所做的那樣。什麼樣的內嵌式自我限制可以引導思維向那些不會導致自我毀滅的目標前進呢?

內嵌的遺傳基因無法告知什麼對我們有好處,因為和其他動物不同,我們人類所面臨的大部分問題都是我們為自己製造的。與此相應,每個人都必須從我們稱為傳統和遺產的東西中學會新的目標。因此,我們的基因必須建立某種具有「一般目的性」的機器,人們通過這些機器可以一代接一代地獲得和傳播目標與價值觀。頭腦機器如何轉化成價值觀和目標這樣的事物呢?接下來的幾部分將會表明,這是通過利用我們稱為情感的個人關係做到的,比如恐懼和喜歡,依戀與依賴,恨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