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6.1 情感 >

16.1 情感

為什麼這麼多人認為情感比智力難解釋?他們總是這樣說:

「從原則上,我理解計算機可以通過推理解決問題,但我無法想像計算機怎麼能擁有情感,或者理解情感。這根本不像機器會做的事。」

我們常常認為非理性是很危險的,但是在「挑戰者教授」的場景中,「工作」利用「憤怒」來抑制「睡覺」,和用木棍去夠手伸不到的地方一樣理性。「憤怒」僅僅是「工作」用來解決問題的一個工具。唯一複雜的情況就是「工作」不能直接喚醒「憤怒」,然而它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間接做到這一點,那就是開啟對「挑戰者教授」的想像。儘管如此,人們把這種情況引發的思維狀態稱為情緒化。對「工作」來說,這只是完成它被分配的任務時可以採用的另一種方式而已。在普通的思維中,我們總是使用想像和幻想。我們用「想像」來解決幾何問題,計劃到一個熟悉的地方去散步,或者選擇晚餐吃什麼:在每項任務中,我們都要把實際並不在那裡的事物視覺化。無論是否情緒化,使用幻想都是在每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們總是需要處理並不存在的場景,因為思維只有能夠改變事物表面的樣子,才能真正開始思考如何改變事物真正的樣子。

無論如何,我們的文化錯誤地教導我們,思維和情感存在於幾乎隔絕的不同世界中。實際上,它們之間總是相互糾纏。在接下來的幾部分中我們將會提出,一般情況下情感與思維並非互無關聯,它是思維的變體或者說不同類型的思維,每種情感都以不同的頭腦機器為基礎,這些機器各自工作於一些特定的思維領域。在嬰兒時期,這些「原型專家」互相之間幾乎沒什麼聯繫,但之後儘管它們之間還是互不理解,但它們在相互利用的過程中共同發展,就像「工作」利用「憤怒」來阻止「睡覺」那樣。

我們認為情感比理性更為神秘和強大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錯誤地把理性的許多成就都歸功於情感。我們對普通思維過程的複雜性都不太敏感,於是把常識這一奇跡看作是理所當然。每當人們做出一些傑出的事,我們並不會試圖去理解思維到底完成了什麼真正的工作,而是會把成就歸因於任何我們能輕易辨認出的膚淺情感信號,比如動機、激情、靈感或者敏感性。

無論如何,一個目標不管看起來多麼中性或理性,如果它持續的時間足夠長,最終還是會和其他目標發生衝突。沒有一個長期項目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會遇到利益競爭,在我們最緊要的目標之間發生衝突,很有可能引發情感反應。問題不是智能機器是否有情感,而是智能機器是否能在沒有情感的情況下擁有智能。我懷疑一旦我們賦予機器改變自己能力的能力,就必須為它們提供各種各樣複雜的制衡方式。「像機器一樣」這句話有兩個相反的含義可能並非偶然:一個意思是毫不關心、無感覺、無感情、沒有任何興趣,另一個意思是一門心思投入某個單一的事業之中。因此,每個意思都不僅表現出不近人情,還表現出愚蠢。太投入會導致只能完成一件事,太分心則會沒有目標地閒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