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5.10 失去條理 >

15.10 失去條理

每當我們解決複雜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智能組必須同時記錄許多程序。在計算機程序中,許多「子工作」常常像積木塔一樣堆積起來。實際上,計算機程序員常常使用「堆疊」這個詞來描述這種情形。但我懷疑沒有受過訓練的人類思維是否會使用這麼有條理的方法,事實上,在遇到需要這種記憶堆疊的情況時,我們真的不太擅長處理。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聽到下面這種句子時會感到混亂:

這是那隻狗咬過的那隻貓殺了的那隻老鼠喝了的麥芽酒。

This is the malt that the rat that the cat that the dog worried killed ate.

同樣的詞可以重新安排成意思一樣的句子,而且每個人都看得懂:

這隻狗咬過這隻貓,這隻貓殺了那只喝了麥芽酒的老鼠。

This is the dog that worried the cat that killed the rat that ate the malt.

第一句話很難理解,是因為在結尾的時候有這麼多動詞程序互相干擾,有三個相似的程序仍然處於活動狀態,但它們已經搞不清楚哪個動詞應該分配給剩下的哪個名詞了,也就是老鼠、貓和麥芽酒。[1] 為什麼視覺程序很少遇到類似的困難呢?第一個原因是我們的視覺系統與語言系統相比,可以同時支持更多的操作程序,這會減少程序之間的互相干擾。第二個原因是視覺智能組可以為自己選擇落實細節的順序,而語言智能組受到說話者的控制。

每個人都要花很多年的時間才能學會掌控記憶系統,年幼的兒童當然不能像成人一樣保持條理。我們不太可能要求一對兩歲的小孩一起或者輪流玩一個玩具,因為我們認為他們太自我中心,太沒耐心,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對慾望的控制確實不如我們,但這種沒有耐心可能源於對記憶沒有安全感:兒童可能會害怕他們想要的東西會在他們玩其他東西的時候從思維中溜走。換句話說,被要求「輪流玩」的孩子可能會害怕輪到他們的時候,他們已經不再想玩這個東西了。

當人們問我:「機器會有意識嗎?」我常常想反問:「人會有意識嗎?」我把這當作一種嚴肅的回答,因為我們對自我的理解太不足了。在我們開始嘗試理解自己的運作機制之前,進化過程早已限制了腦的結構。然而,我們可以按照意願設計新的機器,並為它們提供更好的方式來記錄和檢查自己的活動,這意味著機器有可能比我們具有更多的意識。誠然,只給機器提供這種信息並不能讓它們自動就可以利用這些信息來促進自身的發展,而且在我們能設計出更具感知力的機器之前,這種知識可能只會幫它們找到更多失敗的方式:在學會控制自己之前,它們越容易被自己改變,也就越容易被自己毀滅。幸運的是,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留給未來的設計師,除非有好的理由,否則他們肯定不會製作這種東西。

[1] 英文語法與中文語法不同。——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