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5.11 遞歸原則 >

15.11 遞歸原則

讓我們最後考慮一次思維是如何在想像的房間中鼓搗不存在的傢俱的。為了比較不同的佈置方式,我們必須同時在思維中維持至少兩種不同的描述。我們可以把它們儲存在不同的智能組中,而且同時保持活動狀態嗎?這意味著要把我們的空間排列智能組分割為兩個較小的部分,每個部分負責一種描述。表面上看,這好像沒什麼明顯的錯誤。然而,如果這些較小的智能組開始從事一些相似的工作,那它們也需要分裂成兩部分。然後我們只能用1/4的思維來做每項工作。如果我們還必須繼續把智能組分成更小的碎片,最後每項工作就沒有思維可以去完成!

這種情形可能看上去不太常見,但它其實很稀鬆平常。解決一個難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分割為若干個簡單一些的問題,然後把這些子問題進一步分割成更簡單的問題。那時,我們就會面臨和思維碎片一樣的問題。還好,我們還有另一種方式。我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利用同一個智能組,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個接一個地解決一個問題的不同組成部分。當然,這會花費更多時間,但它有一個根本的優點:每個智能組都可以全力去解決每個子問題!

遞歸原則(The Recursion Principle) :當一個問題分為較小的組成部分時,除非可以把思維的全部精力都用於解決每個子問題,否則人的智力會被打散,留給每項新任務的聰明才智就變少了。

實際上,當問題分為不同部分時,我們的思維通常不會被打散成無用的碎片。我們可以在想像如何打包首飾盒的同時,又不忘記怎麼把它放進行李箱裡。這表明我們可以把全部的空間排列資源輪流應用於每個問題之中。但在思考了其他問題之後,如果不重新開始,我們又如何返回第一個問題呢?從常識來看,答案似乎很清楚:我們只要「記得我們當時的位置」即可。但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有某種方法可以儲存被打斷時智能組的狀態,而且之後能重建這個狀態。在幕後,我們需要有機器可以記錄所有未完成的任務,這樣就可以記住一路上我們學會了什麼,可以比較不同的結果,還可以衡量進展以便決定下一步做什麼。所有這些都要與更全盤、有時還不斷變化的計劃相一致。

正是因為我們有記錄最近狀態的需求,「短時記憶」才成為短時記憶!為了迅速有效地完成它們的複雜工作,每個微型記憶設備都必須是一個實質性的機械系統,帶有許多複雜的專用聯結。如果是這樣,我們的腦無法負擔製作這麼多這種機器的副本,所以對於不同的工作,我們必須重複使用已有的資源。每次我們重新使用一個微型記憶設備時,儲存在其內部的信息都必須被擦除,或者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地方。但這同樣也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並且會打斷思維的流動。我們的短時記憶必須非常迅速地工作,沒有時間可以留給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