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4.3 方法和目的 >

14.3 方法和目的

我們如何把所擁有的東西與想達成的目標聯繫在一起?答案就是:我們有很多方法!每種用途或目的都會提示一些相應的方法來把事物分割開,而每種分割方式中都會有一些看似「最關鍵」的組件。這些關鍵組件就是那些直接服務於目標的組件,剩下的那些看起來像次級組件的部分只是支持那些主要組件而已。我們不僅在物理領域這樣做,在許多其他領域也是如此。

上述這些啞鈴形狀的區分方式,在區分關鍵部分和支持性部分時,每種都有自己的風格。即使是在物質世界裡,我們也能把這些不同的思維視角以不同的方式來運用。舉例而言,有許多不同的方式可以描述為了夠得更高而站在桌上。

支撐(support) :桌子支撐著東西離開地面。

功能(function) :桌子是用來支撐東西的。

結論(conclusion) :如果你把一個東西放在桌子上,它的高度會增加。

原因-效應(cause-Effect) :我可以夠得更高,因為我的起點更高。

方法-目的(means-Ends) :如果想夠得更高,我可以站在桌子上。

就算是簡單地把某個東西放在桌子上,我們也很有可能同時採用若干種這類描述,這也許是在思維的不同部分進行的。我們的理解質量取決於我們在這些不同的領域之間移動有多自如。為了可以很容易地把其中一個領域中的內容翻譯給另一個領域,我們必須找出系統性的跨領域通信方式,然而我們很少能找到。通常,就和我們在椅子和遊戲的例子中發現的一樣,一個世界中的元素描述與另一個世界中一組很難描述的結構積累相對應。主體-支撐概念的絕妙之處就在於它常常可以引發系統性的跨領域通訊。舉例而言,我們可以利用它把建築領域中的「由……支撐」翻譯成幾何領域中的「水平表面之下」。當然,這種對應無法表述在物體上方提供懸掛支撐的可能性。但例外總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的系統性跨領域翻譯是豐富比喻的來源,它們讓我們可以理解以前從沒有見過的事物。如果一個東西對我們的描述世界來說是全新的,那麼在把它翻譯到另一個世界時,它可能會和我們已經知道的某個事物很像。

現在,在你翻到下一頁之前,試試解決下面這個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