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2.3 統一框架 >

12.3 統一框架

在「積木拱門」場景中的那個孩子檢查了幾種不同的積木排列方式,但最後對它們的描述都是一樣的!發現如何用完全一樣的語句描述拱門的所有不同實例,「由兩塊不挨在一起的豎立的積木支撐著的頂端」,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我會用一個新詞「統一框架」來表示這一過程,也就是一個可同時應用於若幹不同事物的描述。人們怎麼進行「統一框架」呢?

那個孩子關於「積木拱門」的統一框架是通過幾步建立起來的,每一步都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案!第一步,把整個場景分解為一些擁有具體屬性和關係的積木。第二步,我們的統一框架堅持認為拱門的頂部必須由豎立的積木支撐,我們把這一步叫作強制執行。第三步,要求我們的統一框架拒絕那些兩個豎立的積木挨在一起的結構,這個可以叫作阻止:這種方式可以防止接受不想要的情形。最後一步,我們要求統一框架對拱門頂端的形狀保持中立,這樣就不會去做那些我們認為不相干的區分。我們把這一步稱為包容。

一個人怎麼能知道如何選擇需要強制執行、阻止和包容的特徵與關係呢?當我們比較以下兩個結構時,會強制執行B和C支撐A的關係。但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可以強調其他的不同之處來取代它。

這些事實都可以用得上,只用其中一個會不會很浪費?我們是不是應該學會利用所有我們能得到的信息?不!不要注意太多東西是有原因的,因為每個看上去很重要的事實都會產生一些沒用的、偶然的,甚至是誤導性的事實。

許多差異都是多餘的,剩下的那些差異大部分也都出於偶然。

舉例而言,假設我們已經知道A是由B支撐的,就沒有必要再記住A和B挨著或者A在B上方,因為這些事都是我們可以推理出來的。再舉一個不同類型的例子,假設我們知道A不是由B支撐的,那麼似乎也沒有必要記住「A在B的右側」。常識會告訴我們,如果A不在B的上方,它一定在其他什麼地方。然而,至少在當前的背景下,這個「其他什麼地方」是不是右側都不太重要,下一次它也有可能在左側。如果我們太草率地儲存這些信息,思維就會被沒用的事實堆滿。

但是我們怎麼判斷哪些事實有用呢?我們根據什麼來決定哪些特徵很重要,哪些僅僅是偶然現象呢?這類問題是無法被解答的。如果不知道答案是用來幹什麼的,那麼回答這些問題也沒有意義。學習不是簡單的神秘魔法,我們只是不得不學習大量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