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2.2 學習意義 >

12.2 學習意義

到底什麼是學習呢?這個詞確實很難定義。在「積木拱門」的場景中,孩子已經發現了一種方式去學習某些成年人所說的「拱門」的意義,但我們不能假定在學習背誦詩歌、使用勺子和繫鞋帶時涉及的是同樣的程序。一個人在學習閱讀、學習加法、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學習預估一個朋友的傾向或者學習建造一座能立住的塔時發生了什麼呢?如果我們試圖為「學習」尋找一個單一的定義來涵蓋這麼多種程序,那麼最終只會得到一些沒什麼用的寬泛語句,就像這種:

「學習」是在我們思維的運作過程中做一些有用的改變。

問題在於我們用「學習」這個單一的詞彙覆蓋了一個非常多樣化的理念社會。這種詞可以用來作為一本書的標題,或者為一個機構命名。但如果把它本身作為研究對象,我們還需要更多各具特色的術語來區分不同的重要學習方式。就連那個「積木拱門」場景都揭示出至少四種學習方式。我們將會為它們安排一些新名稱:

統一框架(uniframing) :把若干個不同的描述組合成一個。比如,通過觀察發現所有的拱門都有特定的共同組建。

積累(accumulating) :彙集不可兼容的描述。比如,組成詞組「積木或楔形物」。

重新構想(reformulating) :調整描述的角度。比如,描述兩塊分開的積木而不是整個形狀。

轉變框架(trans-framing) :在結構與功能或行動間建立橋樑。比如,把拱門的概念與換手的行為聯繫在一起。

接下來的幾部分將會解釋這些詞語。在我看來,心理學中那些舊詞彙,比如泛化、練習、條件、記憶或者聯想,不是太模糊沒什麼用就是與一些不健全的理論聯繫在一起。同時,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的革命引發了一些新的理念,這些理念涉及各種各樣的學習原理,它們應當有一些新的名稱。

我們的積木拱門場景是以1970年帕特裡克·溫斯頓開發的一個計算機程序為基礎的。溫斯頓的程序需要一個外部的老師來提供樣例,並說出其中哪些是拱門,哪些不是。在我那個沒有編為程序的版本中,這個老師是由兒童內部的某個智能組來替代的。這個智能組要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那個神秘的「換手」現象:為什麼某些特定的結構會迫使你放開玩具車,而別的結構不會呢?因此我們假定兒童是為了解釋一些奇怪的現象而自發學習的。有的人可能會抱怨說,如果學習是出於兒童的好奇心,那就更難解釋了。但如果我們真的想理解思維是如何發展的,首先一定要面對現實:人們只有在感興趣或者關心某件事時才會學得更好。關於學習和記憶的舊理論都沒有走得太遠,就是因為它們總是試圖過分簡化,丟失了環境中最本質的方面。如果一個理論中的知識是被收藏起來的,也沒有相應的理論來說明如何恢復使用這些知識,那這個理論就沒有什麼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