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2.1 一個積木拱門場景 >

12.1 一個積木拱門場景

我們的那個孩子在玩積木和一輛玩具車時,碰巧蓋出了下面這個結構。我們把它叫作一個「積木拱門」。

兩塊豎立的積木和一塊橫放的積木。

「積木拱門」似乎引發了一個新的現象:當你推著車穿過它的時候,你的胳膊被困住了!之後,為了完成這個動作,你必須放開小車,然後把手伸到拱門的另一邊,也許還要換一隻手。孩子開始對這個「換手」的現象感興趣,想知道「積木拱門」是怎麼引發這個現象的。很快,孩子又發現了另一個看上去很像的結構,只不過連「換手」都沒有了,因為你推著車根本沒法穿越它。不過兩種結構都符合同樣的描述!

兩塊豎立的積木和一塊橫放的積木。

但如果「積木拱門」引起了「換手」,那上面這個結構肯定不是一個積木拱門。所以孩子必須給積木拱門換一種和這個結構不一樣的思維描述方式。它們之間的差異在哪裡呢?也許是因為豎立的兩塊積木現在挨在了一起,而之前不是挨著的。我們可以根據這個把「積木拱門」的描述改為:「要有兩塊豎立的積木和一塊橫放的積木。豎立的積木不能挨著。」但這也不夠,因為孩子很快發現另一種結構也符合這個描述。這個結構使得「換手」現象消失了;現在你可以推著車穿過它而不需要放手了!

要有兩塊豎立的積木和一塊橫放的積木。豎立的積木不能挨著。它們必須支撐橫放的積木。

這次我們又必須修改描述來防止這個結構被當作「積木拱門」。最後,孩子又發現了另一個變體可以產生「換手」現象:

兩塊豎立的積木和另外一個東西。豎立的積木不能挨著。它們必須支撐另外那個東西。另外那個東西可能是一個楔形物體或者一塊積木。

我們的孩子完全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為自己建立了一個有用的拱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