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1.7 注定的學習 >

11.7 注定的學習

如果我們能把所有的行為都分為「?天生的」和「習得的」兩類就太好了,但遺傳和環境之間就是沒有這麼簡單清晰的邊界。之後,我會描述一個智能組,它一定會學習一件特別的事:識別人類。但如果這個智能組注定最後會產生一種特定的行為,那麼說它會學習合理嗎?既然這種類型的活動似乎沒有一個共同的名稱,我們就把它叫作「注定的學習」吧。

每個兒童最終都會學會伸手去拿食物。誠然,每個不同的兒童所經歷的「伸手夠東西」的經驗也不一樣。然而,根據我們的「空間鄰近模型」理論,所有這些兒童最後的結果都差不多,都是受到了真實世界的空間鄰近關係的限制。最終的結果已經這麼清楚了,為什麼還要讓頭腦經歷這樣沉悶的學習過程呢?為什麼不直接把答案寫在基因裡就好呢?原因之一可能是學習是一種更經濟的方式。要迫使每個神經細胞都精準地做出正確的聯結,需要儲存大量的遺傳信息,而建造一個學習機器來整理那些限定不太嚴格的設計所產生的不規則,需要的信息量就少得多。

因為這一點,詢問「兒童的空間概念是習得的還是遺傳的」就不太明智了。我們的一些智能組根據遺傳決定的程序學習,我們利用這些智能組獲得了空間的概念。這些智能組會從經驗中學習,但它們學習的結果實際上是我們身體中的空間地形預先注定的。這種後天適應與先天命運的混合在生物學中很常見,不只是腦的發展,身體的其他部分也是這樣。舉例而言,我們的基因如何控制骨骼的形狀和大小呢?可能首先會對一些特定的早期細胞類型和位置有相對精確的指示。但僅僅這一點對動物來說是不夠的,它們還需要讓自己適應不同的條件,因此這些早期細胞本身已經設定好去適應各種以後可能會面對的化學和機械影響。這些系統對我們的發展很關鍵,因為我們的器官必須能夠完成各式各樣嚴格限定的活動,同時又要能適應不停變化的環境。

關於注定的學習,也許可以把「更社會」的發展當作一個例子,因為似乎每個兒童不需要外界幫助,都會發展出「更社會」。這似乎很清楚,這種複雜的智能組不是先天就存儲在基因裡的。相反,我們每個人都會發現自己用來表述對比的方式,但最終的結果都差不多。遺傳線索大概是通過在差不多正確的時間和地點提供新的智能體層次來幫助其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