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0.7 概念的概念 >

10.7 概念的概念

在學習「更社會」的過程中,兒童學會了各種各樣比較不同質量和數量的技能,比如數字和範圍。試圖通過一句簡單的「孩子們正在學習某個東西」來總結所有這些過程是一件很誘人的事;我們可以把這個東西稱為數量的概念。但為什麼我們覺得必須把所學的東西當作是事物或是概念呢?我們為什麼要把所有的事都「物化」呢?

什麼是一個事物?沒有人會懷疑兒童的積木是一件事物,但一個孩子對母親的愛也是一個「事物」嗎?我們受制於詞彙貧乏,因為儘管我們可以很好地描述物體和行為,但我們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描述性格傾向和程序。除非在思維裡填充上人們可以看見或觸摸到的事物,否則我們很難說清思維是做什麼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緊緊抓住「概念」和「理念」這種術語不放。我並不是想說這樣做不好,因為「物化」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好的思維工具。但基於我們當前的目的,假定我們的思維中包含著某種單一的「數量概念」是很糟糕的。在不同的時刻,像「更」這樣的詞彙可以表示很多不同類型的事物。想想這些表達方式。

更富有色彩。更大聲。更迅速。更有價值。更複雜。

我們說起來好像這些詞的意思很相似,但它們每個詞都包含了一個不同的、來之不易的思維方式網!「更大聲」乍看之下好像僅僅是數量的問題,但想一想遙遠的鐘聲為何比耳邊的悄悄話顯得更大聲——儘管它的強度實際上更小。你對自己聽到了什麼的反應不僅取決於物理強度,還依賴於你的智能組對來源的特徵有何總結。這樣你就能通過對聲音來源的無意識假設,知道鐘聲是來自遠方的強音,而不是距離很近的微弱聲音。還有其他各種類型的「更」也參與了這樣微妙的專業技術。

我們不應該假定兒童是要把一個單一的「數量概念」具體化,而應該盡力發現兒童是如何積累這麼多對比事物的方法以及如何將它們分類的。像「高」「細」「矮」和「寬」這樣的智能體是如何形成次級智能組的?對成年人來說,更高和更寬都可以很自然地和更大聯繫在一起。然而是什麼阻止兒童發明一些無意義的概念,比如「又綠又高而且最近還被摸過」呢?沒有一個兒童有時間生成並測試所有可能的組合來發現哪些概念是有意義的。生命短暫,不能浪費時間做這麼多爛實驗!秘訣在於:我們總是先嘗試把相關聯的智能體組合在一起。高、細、矮、寬之間的關係都很緊密,因為它們都和空間質量間的對比有關。實際上,它們包含的智能組很有可能在腦中彼此非常接近,並且共享許多共同的智能體,所以自然而然看起來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