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10.3 優先選擇 >

10.3 優先選擇

讓我們通過說明兒童的智能組如何應對比較來解釋一下水罐的實驗。設想這個孩子開始時只有三個智能體:

「高」智能體說:「越高越多。」高的東西能裝得更多。

「細」智能體說:「越細越少。」細的東西裝得更少。

「限定」智能體說:「一樣多,因為沒有增加或減少。」

我們怎麼知道兒童有這樣的智能體呢?我們可以確定年幼的兒童擁有如「高」和「細」這樣的智能組,是因為他們可以做出這些判斷:

要知道年幼的兒童是否擁有「限定」這樣的智能體要困難一些,但他們中的許多人實際上可以解釋把液體倒來倒去量是不變的。無論如何,因為這三個智能體給出了更多、更少和一樣這三種不同的答案,所以一定會有衝突!怎麼做才能解決這個衝突呢?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年幼的兒童給這三個智能體排好了「優先順序」。

如果「高」被喚醒,就讓它做決定。如果它沒有被喚醒,而「細」是開啟狀態,就讓「細」做決定。如果這兩種情況都不是,就讓「限定」做決定。

這種方案極為實用,因為把所有的智能體排好優先順序就可以輕鬆知道要用哪一個。舉例而言,我們常常根據事物的範圍來進行比較,也就是它們能到達的空間範圍。但是為什麼把高度排在寬度前面呢?因為人們似乎確實對豎直的範圍更敏感。我們不知道這是不是天生就在我們腦中建立好的,但無論如何,這種偏見常常得到證實,因為「高度更高」常常伴隨著其他更大的度量結果。

誰更「大」——你還是你表哥?背靠背站好!

誰最強壯?那些看起來更高大的成年人!

怎樣均分液體?讓它們一樣高就可以!

在日常的比較中,沒有其他智能體像「高」這麼好用。不過,沒有一個優先計劃能一直起作用。在水罐實驗中,「限定」應該先起作用,但年幼兒童的優先順序使得他們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人們可能會順便問一問,高和矮、寬和細是否應該被看作不同的智能體。從邏輯上來講,每一對中有一個就夠了。但我懷疑在腦中僅僅用「高」停止活動是否足以代表「矮」。對成年人來說它們是「相反的」,但兒童並不會這麼有邏輯。我認識的一個孩子堅持認為刀是叉的反義詞,而叉是勺子的反義詞。水是牛奶的反義詞。對於反義詞的反義詞,孩子們覺得這太傻了,不需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