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8.7 邊緣 >

8.7 邊緣

如果給你呈現太細節的東西,你就很難認出一個事物。要確定你看見的是一個風箏,尋找紙、木條和線是有幫助的。但如果你要用一台顯微鏡,那你感知到的東西完全不是風箏的屬性,而僅僅是紙、木條或者線的細節特徵。這些內容可能會讓你辨認出某個特別的風箏,但不能夠認出其他風箏。超過某個特定水平的細節,人們看到的內容越多就越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麼!記憶也是如此,在較低水平的細節上,它們應弱化聯結。

低水平帶(lower band) :超過了某個特定水平的細節,對之前情境的記憶越完整,就越難與新情境相匹配。

為了解釋K線為什麼需要一種較高水平的邊緣,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孩子一開始學會了建塔,但是現在想建造一幢房子的例子。如果我們記得太多關於之前目標的事,就可能會遇到另一類困境!

高水平帶(upper band) :能夠喚醒太高層級智能體的記憶會傾向於為我們提供不適合當前情境的目標。

為了明白我們的K線為什麼應該弱化某個特定水平之上的聯結,來想像一下這樣一種極端形式。設想有一種記憶特別完善,讓你可以完全再現過去某個特定時刻的完整細節。它會抹殺現在的「你」,你會忘記自己本來想讓記憶做些什麼!

兩種邊緣效應都是為了讓我們的記憶與當前的目的更加相關。中間的水平帶會幫助我們找到記憶中的事件與當前的情形有什麼一般的相似之處。較低水平的邊緣提供額外的細節,但不會把它們強加給我們,我們只會在沒有真實的細節時以「默認的方式」來利用它們。與此類似,較高水平的邊緣會回想起一些以前目標方面的記憶。不過同樣,除了在當前的情形沒有給出更引人注目的目標時以默認方式出現,我們也並沒有被強制使用它們。可以這樣說,較低水平的邊緣關注的是結構方面的事,而較高水平的邊緣關注的是功能方面的事。較低的水平表述的是現實的「客觀」細節,較高的水平表述的是與目標和意圖有關的「主觀」事物。

同樣的一條K線的邊緣為什麼可以涵蓋如此不同的領域呢?因為為了思考,事物和目標,也就是結構和功能之間需要有緊密的聯繫。如果不能把每件事的細節與我們的計劃和意圖聯繫起來,思考到底有什麼用呢?想想看在英語裡,指代事物和指代這些事物的目的常常使用的是同樣的詞語。在你建造一幢房子時,需要用什麼工具來鋸開(saw)、固定(clamp)和粘牢(glue)木頭呢?很明顯,你會用鋸(saw)、夾鉗(clamp)和膠水(glue)。[1] 看看這些「意思」有多麼令人驚奇的力量:只要一聽到一個詞的名詞形式,我們的智能體就會努力展示出這個詞的動詞行為。這種把意思和目的聯結在一起的現象並不只限於語言,我們還會在其他類型的智能組中看到許多這樣的例子,不過這種聯結在語言中所受的限制最小。

[1] 此處作者舉了一個例子說明英語中事物及其目的常用同樣的詞,但中文並不與其對應。——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