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智社會:從細胞到人工智能,人類思維的優雅解讀 > 8.3 思維狀態與傾向 >

8.3 思維狀態與傾向

許多當代科學家都認為「思維狀態」是一種古舊的說法。他們覺得這種理念太「主觀」,不夠科學,他們更願意以信息加工的理念為基礎建立心理學理論。在問題解決、模式識別和心理學的其他一些重要方面,這種觀念的確產生了許多不錯的理論,但整體而言,它對於描述我們的性格傾向、態度和感受是如何工作的並沒有太多用處。

是像許多人想的那樣,我們的感受本質上就更加複雜一些,難以用語言來描述嗎?不一定:我們關於態度和感受的記憶可能來自相對簡單的K線機制,不過還是不好表述。這是因為K線可以輕鬆記錄相對寬泛和瀰散的活動,之後可以一次就激活它們。這有助於解釋一個比較熟悉的心理現象:

我們覺得最容易回想起來的正是那些我們覺得最難描述的經驗。

舉例而言,一個樂器新手可能會記得第一次參加演奏會時的感受;一個技藝比較熟練的業餘愛好者會更記得音樂本身,比如節奏、和聲還有旋律;但只有技巧熟練的音樂家才會記得音色、聲樂的和諧還有樂曲的改編等細節。為什麼我們覺得回想態度和感受比描述到底發生了什麼更容易呢?這正是K線類記憶會產生的效果。設想有一種情感或性格傾向中有許多智能體的參與。這需要建構一條巨型的K線,之後我們可以用它讓自己重新體驗與之前近似的複雜狀態,這是比較容易的,只要重新喚醒同樣的活動就可以。但這不會讓我們自動就可以描述那種感受,那完全是另一碼事,因為這需要我們能用更簡潔的語言表達方式來總結那種龐大而分散的活動。

是否能輕鬆地描述某個活動,並不能讓我們判斷出當時思維狀態的複雜程度。某個特定的思維狀態包含的信息數量和種類也許都太多,用少量的詞彙根本無法表達,但怎麼看都不算很複雜。此外,那些我們可以用語言表達的事,在很大程度上都受我們學會使用那些語言的社會過程限制。為了讓一個詞語對其他人產生可以預測的效果,我們對於詞彙的應用必須遵循嚴格、公開的準則,而每個個體私人的內部信號不需要受到這種限制。來自我們非言語智能體的那些信號與K線之間產生的聯結可以迅速擴展去喚醒其他智能體。如果這樣一個社會中每個成員都喚醒100個其他智能體,那麼只需要3~4步,其中單獨一個智能體的活動就可以影響其他上百萬的智能體。

一旦我們用K線的方式考慮記憶,至少從原則上就很容易想像一個人如何回憶之前一次複雜經驗的一般印象。但一個人為什麼能夠很容易就理解一種具體的陳述(比如「約翰的糖比瑪麗多」)就變得很難解釋。如果這種理論是正確的,就正好與傳統觀點相反了。傳統觀點認為,思維如何能輕鬆地處理「事實」和「傾向」很容易理解,如何能擁有瀰散而難以解釋的傾向卻不太容易理解。